

1.
提起。參見“摳衣”。
1.出自《聊齋志異·大力將軍》見殿前有古鐘,大于兩石甕……使數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
2.
探??;投擲。指藏鉤之戲。
1.出自《列子·黃帝》以瓦摳者巧,以鉤摳者憚,以黃金摳者惛。
3.
鎖拿;捆綁。
1.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當下奉旨飛馬到貢院橋孫婆店前,左右的一索摳住孫婆。
2.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差官教放了孫婆,將孫二摳住。
4.
挖;掏。
1.出自《朝野僉載》郎將裴仁基曰:“臣能制之?!彼烊榴窍蚯埃ナ嗖?,踴身騰上,一手撮耳,一手摳目,馬戰不敢動,乃鞴乘之。
2.出自《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提起匕首向胸膛上一刀,直刺到臍下。將匕首銜在口中,雙手拍開,把五臟六腑,摳將出來。
3.出自《西游記》摳眼睛,捻鼻子。
4.出自《紅樓夢》只見一個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著根別頭的簪子在地上摳土。
5.出自《紅旗譜》我費了多少年的籌謀,費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銅鐘砸碎,把四十八畝官地摳在咱的手里。
5.
眼窩凹進。
1.出自《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東坡因小妹雙眼微摳,復答云:“幾回拭臉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p>
2.出自《官場現形記》外國人不過長的樣子是個高鼻子,摳眼睛。
6.
鉆研;向一個狹窄的方面探求。
1.出自《暴風驟雨》元茂屯百分之八十的人們參加了斗爭,大伙動手摳政治。
2.出自《劉伯承回憶錄·治軍必先治校》當時,有人認為軍事術語的統一工作,是細枝末節,是挑字眼摳名詞的工作。
3.出自《正氣歌》你們只會死摳條條框框,不理解領導的意圖。
7.
吝嗇。
1.出自《花城》他這摳老頭別的都舍不得花錢,買人參可舍得。
1.見"膚寸而合"。
1.淺薄的見解。
1.淺陋的見識。
1.膚受。猶言讒言中傷。
皮膚、黏膜等受外界刺激時所產生的感覺,分為觸覺、痛覺、溫覺等。
1.空泛不切實際。
〈書〉內容空洞浮泛,不切合實際。
1.皮膚的紋理。
2.指肌體的表面。
3.指物體表面的紋理。
1.猶立足。謂尚能站住腳。
2.謂極其膚淺。
1.淺陋貧乏。
1.優美敏捷。
1.淺陋舛誤。
1.指膚淺的見解或事物的次要部分。
1.膚淺瑣碎。
1.謂肌膚被刺而撓屈。猶言示人以弱。
(學識)淺;(理解)不深~的認識 ㄧ我對戲曲的了解很~。
皮膚的顏色。
1.指能圓滿完成使命的使者。
1.見"膚受之詖"。
2.比喻淺薄﹐造詣不深。
1.指讒言。膚受﹐謂浮泛不實﹐或謂利害切身。
1.見"膚受之詖"。
1.見"膚受之詖"。
1.膚淺庸俗。
1.見"膚詖"。
1.皮膚上起疙瘩﹐大腿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1.膚淺瑣碎。
1.學識淺薄。亦指淺學之人。
1.膚淺之言。
1.淺近的援引。指引書不當。
1.淺薄平庸。
1.肌膚豐滿。
1.膚淺空泛的言語。
1.輕浮狡猾。亦指輕浮狡猾之徒。
1.文身﹐在皮膚上刺出各種圖形。
1.膚淺的見聞。
1.胳膊。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
1.象聲詞。多形容動刀動槍的聲音。
1.膝蓋。
1.浮腫。
1.皮膚上突起的硬塊。亦指塊狀不平的樣子。
2.象聲詞。形容動作迅速省力。
3.謂性格挑剔﹑古怪。
1.面粉類制成的塊狀軟食品。
2.皮膚上突起的小塊。
1.布瀋。散布。
1.布散。
1.遍施。
1.指過佛教徒的生活。
1.佛教語。謂僧尼趺坐誦經。
1.腳背和踝骨。指趺坐。
1.指腳。
1.雙足交疊而坐。
1.踞坐;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