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形容敲打石頭的聲音。
2.
形容詞
〈書〉淺薄固執。
1.
剛勁有力的擊石聲。
1.出自《史記·樂書》石聲硁,硁以立別,別以致死。
2.
見“硜鄙”。淺薄鄙陋。
1.出自《答曾庭聞書》以用世之才如君者而猶淪落不偶,況硁鄙如弟!率彼曠野,死於道涂,固其宜也。
3.
堅確貌;堅定貌。
1.出自《〈長生殿〉序》故知群推作者,洵為唐帝功臣;事竟硁然,恐是玉妃說客。
4.
見“硜硜”。形容淺陋固執。
1.出自《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出自《抱樸子·逸民》昔夷齊不食周粟,鮑焦死於橋上,彼之硁硁,何足師表哉!
3.出自《請許臺省長官舉薦奏》唯以硁硁淺近,不克宏通。
4.出自《焦氏筆乘·讀〈論語〉》春秋之時,有以堅白鳴者,此硁硁自好者也。
5.出自《原強》而我中國,則言信行果,僅成硁硁小人,君子弗尚也。
5.
見“硜硜”。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
1.出自《新唐書·裴均傳》均字君齊,以明經為諸暨尉。數從使府辟,硁硁以才顯。
2.出自《唐才子傳·高駢》更銼銳為文學,與諸儒交,硁硁談治道。
3.出自《贈趙松一》詩說經常硁硁,陳史亦侃侃。
6.
見“硜硜”。象聲詞。形容行走聲。
1.出自《物異考·眚異》哲宗政和中,宮中眚作,狀先若屋倒聲,其形丈余,彷佛如龍金眼,行動硁硁有聲。
1.堤岸。
1.池塘;低洼地。
1.在山區或丘陵地區修筑的一種小型蓄水工程,用來積聚附近的雨水﹑泉水﹑以灌溉農田。
1.軍事情報。亦指專職傳遞緊急軍情報告的人。
2.邸報。
3.清代自京至省,驛站設有塘兵,沿途接替遞送◇來發行報紙,塘報廢。
4.浙東一帶賽會時,由一個化裝的孩子騎馬先行,預示賽會隊伍即將到來,稱"塘報"。
1.池塘。
1.塘壩。
1.南朝會稽郡興修水利的捐稅。會稽郡本有民間自行攤派工料興修水利的辦法,齊武帝永明二年,太守王敬則將此項物力折錢收歸官府,成為南齊雜稅之一。
即鵜鶘”(1086頁)。
1.用作肥料的塘泥。
1.近海鹽區無山地,鹽民死后在海堤下部掘一缺口將棺材埋入,作為墳墓,稱塘墳。
1933年,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并經冷口、灤東地區直逼天津。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今屬天津)簽訂賣國的停戰協定,將冀東地區劃為非武裝區域。這樣,日軍在察北、冀東地區可自由出入,以便利其控制華北。這一協定史稱《塘沽協定》。
1.火塘里的火。
1.池塘中的污泥,可作肥料。
1.塘壩。
1.指三國魏曹操所作《塘上行》。
1.樂府相和歌辭清調曲名。《樂府詩集》卷三五有曹操《塘上行》五解,又本辭一曲。因首句為"蒲生我池中",故又稱"蒲生行"。
1.明清時駐軍警備的兩種大小不同的關卡。亦泛指關卡。
1.小型蓄水工程。現指塘壩。
1.驛站的兵卒。專備以傳送文報﹑巡更查夜等。
1.挨近﹐連接。
1.一種粗線織的稀疏的窄幅布。舊時用以做手巾。
1.拄撐﹐填塞。
1.用石英﹑長石﹑硝石﹑碳酸鈉等燒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質。涂在鐵質器物上﹐可防銹。廣泛用于日用器皿和醫療及工業設備中。
1.抗擊。
1.抵御﹐抗拒。
1.應付;敷衍。
1.亦作"搪揬"。
2.冒犯;抵觸;接觸。
1.見"搪突"。
1.沖撞﹐冒犯。
1.餅名。即粉餅。
1.池塘湖泊。
1.亦作"溏泄"。亦作"溏瀉"。
2.輕度腹瀉。
1.見"溏泄"。
1.一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淡紫色花﹐可供觀賞﹐嫩葉莖可作蔬菜﹐種子榨油﹐供食用。又名"菲"。
1.蜀椒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蜀椒》。
1.熱灰。
1.熱灰。
1.抵制。
1.石不平貌。
1.口腔共鳴點偏后而洪亮的音。
1.一種用糖和果仁作主要原料制成的食品。
簡稱苷”,又稱配糖體”。一類有機化合物。由糖類和糖類或非糖類有機化合物縮合而成。廣泛存在于植物體中。
1.用麥芽糖制成的瓜狀食品。舊俗用做祭灶神的供品。
1.即冰糖葫蘆。詳"冰糖葫蘆"。
也稱碳水化合物”,舊稱醣”。自然界最多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分子中氫和氧原子數的比例為2∶1。是生物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體的組成物質之一。可用通式c璶(h2o)璵來表示(n和m可同,也可不同)。一般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三大類。
由于胰島功能減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的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特點是血糖過高、糖尿、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
1.白糖。制作糖霜之法相傳起于唐大歷年間。宋王灼有《糖霜譜》,載糖霜起源及制作食用之法頗詳。
1.含水分較多的麥芽糖。淡黃色,呈膠狀,可用以制糖果﹑糕點等。
1.糟腌的蟹。
1.包在某些苦味藥物表面的糖質層。作用是使服藥者易于吞服。
2.比喻騙人的偽裝或美好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