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抵抗;抵擋。
2.
動詞
不接受;拒絕。
3.
動詞
對等;相當;匹敵。
4.
名詞
(Kàng)姓。
1.
亦作“杭”。
2.
匹敵;抗衡。
1.出自《墨子·非攻中》計其土地之博,人徒之眾,欲以抗諸侯。
2.出自《過秦論上》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3.出自《南史·謝瞻傳》瞻文章之美,與從叔琨、族弟靈運相抗。
4.出自《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余觀老子亦孔氏之異流也,不得以相抗。
5.出自《甕牖馀談·英國海防》其水師精練,俱莫與之抗。
3.
舉;支撐。
1.出自《儀禮·既夕禮》甸人抗重出自道,道左倚之。
2.出自《洛神賦》抗羅袂而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3.出自《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虞翻﹞抗鞭欲擊禁,權呵止之。
4.出自《青瑣高議·范敏》敏倦……抗鞍而臥。
4.
立;樹立;聳立。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
2.出自《漢書·敘傳上》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統一圣真。
3.出自《登石門最高頂》詩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
4.出自《寄天柱山人》詩天柱萬重云,云中抗棟棼。
5.
救;援。
1.出自《國語·晉語四》未報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
2.出自《晉書·王濬傳》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
6.
呈上。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
2.出自《韋賓客宅與諸博士宴集》詩累抗乞身章,湛恩比上庠。
7.
收藏。
1.出自《周禮·夏官·服不氏》賓客之事則抗皮。
2.出自《通俗編·雜字》抗,按今猶謂藏物為抗。
3.出自《青浦縣志·方言》藏物曰抗。
8.
正直;高尚。
1.出自《墨子·親士》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申徒狄負石自沉於淵,而溺者不可以為抗。
3.出自《覽古》詩蹇蹇陳蕃徒,孜孜抗忠節。
9.
亢;高亢。
1.出自《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
2.出自《〈堅白石齋詩集〉序》今夫思婦之朝吟必長,無律呂以節之,而未嘗無抗與墜也。
10.
上;遠。參見“抗古”、“抗想”。
1.出自《死節論》向無夷齊之餓,則天下后世寧復知君臣之義哉!此抗古以來,一大砥柱也。
2.出自《〈觚剩〉自序》若其游神六合,抗想千秋,都非易測之情,實有難窮之理。
11.
振,揚。
1.出自《圣主親征漠北頌》躬蒞行間,率先士卒,抗威萬里沙場之外。
12.
撞擊。
1.出自《福惠全書·刑名·問擬》豈有被石打傷而猶能抗開人之門乎?
2.出自《爆炸遠征隊》攻擊開始了,他們十一人一齊用力抗開了堅固的欄柵門,順著大街沖了進去。
13.
極。參見“抗絶”。
1.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藎滯抗絕,中息更裝。
14.
姓。漢代有抗徐。見《后漢書·桓帝紀》。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抗氏,望出丹陽,后漢泰山都尉抗徐世居丹陽。
15.
抗拒;抵御。
1.出自《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
3.出自《辯命論》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
4.出自《汝墳貧女》詩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5.出自《一個女性》漸漸的她又辨認出來,這還是那股不可抗的力的作怪。
16.
指發出高亢的聲音。
1.出自《畫鶴賦》抗圓吭以長吟,整修毛而獨舞。
2.出自《山居暑夜》詩哀蟬抗高音,山歌發咿啞。
1.車工。
1.我國古代以十二律配七音﹐每律均可作為宮音﹐旋相為宮﹐故稱。自秦而后﹐旋宮聲廢。唐高祖武德間﹐祖孝孫修定雅樂﹐旋宮之聲復起。參閱《隋書.藝術傳.萬寶常》﹑《舊唐書.祖孝孫傳》。
1.回顧。
1.物質所具有的能使偏振光通過時方向發生改變的性質。旋光性是因物質的分子和原子排列不對稱而形成的。松節油﹑蔗糖溶液和石英晶體及許多有機化合物都具有這種性質。
1.回歸。語出《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1.溫酒器。
1.燒水的鍋。
1.回轉車駕。
1.即胡旋舞。
1.植物名。多年生蔓花﹐野生。葉互生﹐戟形﹐有長柄。夏間開淡紅色花﹐漏斗狀﹐似牽牛而小。根莖可食用﹐亦入藥。
1.環繞。
1.回繞;環繞。
1.見"旋回"。
1.大小便。
1.見"旋璣"。
1.亦作"旋機"。
2.北斗七星中的第二星﹑第三星。亦泛指北斗。
3.古代觀測天文的儀器。
1.隨即﹐立即。
1.猶歸止。
1.回駕。
1.猶言再前進。
2.旋轉進入。
1.翻卷。
1.回師。
1.圓領大袖的長衫。
1.即旋螺。
1.返回故鄉。
1.回旋的深水。
2.流轉。
1.回駕。
1.即螺旋。
2.指螺旋狀物。
3.螺的一種。其螺殼作回旋狀。
1.掉轉馬身。
1.遠去。
1.春麥。春麥當年種﹐當年隨即收﹐故稱。
1.聚生作旋渦狀的毛。
1.懦弱。
1.語本《易.需》﹕"需于沙﹐小有言﹐終吉。"和"需于血﹐出自穴"◇因用"需沙出穴"謂遇險兇而能幸免。
1.些少﹐很少的。
1.搜尋﹐求取。
2.敲詐勒索。
1.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詔旨批答之用。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關于需要的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認為只有低層次需要獲得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
1.實行﹐實踐。
1.需要的用度。
1.語本《易.需》﹕"《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孔穎達疏﹕"若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將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于此之時以飲食宴樂。"后用"需云"為君臣宴樂之典。
2.喻為遍降于民的朝廷德澤。
1.指授職后遲遲不能赴任。
1.魆地里,悄然。
1.見"魆地里"。
1.亦作"魆地"。
2.暗地里。
3.突然,猝然。
1.猶言魆地里。暗中。
1.猶暴風驟雨。
1.猶漆黑。
1.猶忽地里。
1.暗暗;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