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浚”。
2.
用于人名,拓跋濬,北朝北魏文成帝。另見Xùn“浚”。
1.
疏通水道;挖掘井、池。
1.出自《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
2.出自《博異志·陰隱客》神龍元年,房州竹山縣陰隱客,家富,莊后穿井二年,已濬一千余尺而無水,隱客穿鑿之志不輟。
3.出自《歸田瑣記·致劉次白撫部鴻翱書》次白為太湖同知,曾以濬河便民薦舉,加知府銜。
2.
泛指開通。
1.出自《鐵路計劃》殖邊移民,開源濬利,皆為天然之尾閭。
3.
深。
1.出自《書·舜典》濬哲文明。
2.出自《魏都賦》洞庭雖濬,負之者北,非所以愛人治國也。
3.出自《船行遇風》詩蔡水僅成波,不若江湖濬。
4.
謂使之深。
1.出自《原強》其教人也,以濬智慧、練體力、厲德行三者為之綱。
5.
通“徇”。參見“濬齊”。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史記》舊本亦有作“濬齊”。蓋古字假借“徇”為“濬”。濬,深也,義亦并通。
2.出自《張景岳傳》介賓年四十,即從游於京師。天下承平,奇才異士集于侯門。介賓幼而濬齊,遂遍交其長者。
1.供給生活資料的封地。指湯沐邑。
1.謂為肚子饑餓而憂愁。養,通"恙"。
1.保持﹑培養恩德。
2.設法鞏固恩寵。謂明哲保身。
1.養子。
2.生育男孩。
1.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1.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1.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亦泛指養育子女以防老年無依靠。
1.謂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積存谷物為防備饑荒。
1.調養聽覺,滿足耳朵對美好聲音的需要。
1.蓄發。
1.謂缺乏供養。
1.培植之法。
1.畜養繁殖。
1.謂縱容錯誤,使之滋長。
1.物質中所含的能供給有機體營養的成分。
1.謂保持幸福。語本《左傳.成公十三年》"能者養之以福。"
1.撫養。
1.猶義父。
2.有撫養關系的非生身之父。
合法收養關系中的收養人。見收養”(893頁)。
1.謂閑居不仕,退隱。高,指高尚的志向﹑節操﹑名望。
1.謂生活所需得到滿足。
1.指用水銀煉丹。
1.道士煉汞﹑鉛等為丹丸,作為長生不老之藥。亦泛指修道。
1.奉養國老。
1.謂閑居休養。
1.指祭鬼。
1.謂婦女與情夫私通。
1.謂培養本有的浩然正氣。語本《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養育禾苗;種植禾苗。
1.農歷五月的天氣。
1.保養身心⊥,指人體元氣。
2.靠背椅的別名。
1.同"養虎自遺患"。
1.飼養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1.同"養虎自遺患"。
比喻姑息敵人,留下禍患那惡賊放不得,不能養虎遺患。
1.見"養虎自嚙"。
1.見"養虎自嚙"。
1.比喻姑息敵人,終致損害自己。
1.同"養虎自遺患"。
1.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
1.卷紙空白,只字未寫。謂考試交白卷。
2.比喻白色的云氣或江水等。
1.拖著兵器,丟掉鎧甲。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1.謂佯敗而逃,把敵人引入埋伏圏。
1.古代作戰用的一種詐敵方法。即以車曳柴起塵,造成眾軍奔馳的假象,以迷惑敵人。
1.猶拉長。
1.牽制。
1.拖地。
2.倒臥在地。
1.搖動,飄蕩。
1.拖曳網漁具的繩索。常用的有麻繩﹑棕繩﹑鋼絲繩等。
1.穿白絹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