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依靠,依從。
1.出自《詩·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2.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3.出自《后漢書·皇甫嵩傳》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
4.出自《池州貴池縣主簿沈君夫人元氏墓志銘》姑曰微婦,余老誰據?
5.出自《減字木蘭花》詞斷魂無據,萬水千山何處去?
2.
依照,根據。
1.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2.出自《讓開府表》據今光祿大夫李喜,秉節高亮,正身在朝……而猶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3.出自《答劉秀才論史書》后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錄,則善惡自見。
4.出自《澠池會》據著我說,玉璧不當與他。
5.出自《朝花夕拾·無常》據傳說,鬼王是只用一只腳走路的。
3.
定,安。
1.出自《戰國策·中山策》燕趙好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也。
2.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4.
按著。參見“據地”。
1.出自《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5.
證據。
1.出自《后漢書·魯丕傳》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
2.出自《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施之於事而易從,考之於文而有據。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兩家爭個不歇,叫中證問時,各人為著一邊,也沒個的據。
6.
指憑據。即用作證明的書面文件。
1.出自《桯史·部胥增損文書》憲命以成案錄為據,付之。
2.出自《宋史·食貨志上一》愿往者,給據津發。
3.出自又如:收據;借據。
7.
占有,占據,處于。
1.出自《墨子·修身》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先據北山上者勝,后至者敗。
3.出自《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燕寇勃起,洞無藩籬,六十有七年兵革大試,其事何哉?據逸安而易萌漸也。
4.出自《歷史人物·屈原研究》到郢都被據,又被趕到了江南。
8.
抵拒。
1.出自《春秋繁露·服制象》夫執介胄而后能據敵者,故非圣人之所貴也。
2.出自《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青陵故城,地高要,得之,可以據賊矣。
9.
跨;蹲。參見“據鞍”。
1.出自《書·禹貢》濟河惟兗州
2.出自《琵琶賦》龜腹鳳頸,熊據龍旋。
10.
確實。
1.出自《前漢書平話》第三坐合者,據精神猛惡,寡人見之甚懼,是誰也?
2.出自《氣英布》這漢英布武勇誰如?據慷慨堪稱許,善韜略,曉兵書。
3.出自《貨郎旦》據一表儀容非俗,打扮的諸余里俏簇。
4.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黃香》十二年,東平清河奏妖言卿仲遼等,所連及且千人。香科別據奏,全活甚眾。
11.
古印度長度單位。約相當于晉時的十里。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一》〔迦維羅衛國〕王田去宮一據。據者,晉言十里也。
12.
姓。明有據成。見《續通志·氏族七》。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七》據,明據成,刻漏博士。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