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對于自己的錯誤感到內心痛苦。
2.
名詞
長期生病。
1.
久病;疾病。
1.出自《釋名·釋疾病》疚,久也,久在體中也。
2.出自《太師箴》故子州稱疚,石戶乘桴,許由鞠躬,辭長九州。
3.出自《祭郴州李使君文》辱問訊之綢繆,恒飽饑而愈疚。
4.出自《飛丸記·同宦思鄉》銜冤恨,心如疚。
2.
因有過失感到內心慚愧痛苦。
1.出自《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某觀下凡有蘭期者,素行不疚,兼有仙風道骨,可傳以妙道。
3.
憂傷;憂慮。
1.出自《詩·小雅·大東》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2.出自《西征賦》丘去魯而顧嘆,季過沛而涕零。伊故鄉之可懷,疚圣達之幽情。
4.
損害;禍害。
1.出自《國語·晉語四》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
2.出自《墨子·七患》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其子于井中,其母必從而道之。今歲兇民饑道餓,此疚重于隊其子,其可無察邪?
5.
困惑。
1.出自《國語·齊語》設之以國家之患而不疚。
2.出自《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6.
勞苦;困苦。
1.出自《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依賦十四韻以獻》辭慳義卓闊,呀豁疚掊掘。
2.出自《八瓊室金石補正·唐長安尉楊籌妾王氏墓志》楊子以罪逆授天罰,待死于長安萬年裔村曰庫谷。王氏固非宜留,將歸女兄。堅不去,愿同疚于荒墅。
7.
痛恨。
1.出自《丁銳義傳》而諸將益疚銳義貪功致敗。
8.
通“?”。貧窮。
1.出自《說文·宀部》疚,貧病也……《詩》曰: 煢煢在疚。
2.出自《詩·大雅·召旻》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
1.亦作"吃力不討好"。
2.費力而得不到好效果。
1.術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術》。
1.亦作"吃利"。
2.獲利。
1.梵語krita的譯音。意謂賤人。
1.舊時指靠當兵過日子。
2.指口糧。
1.猶飯量。
1.亦作"吃了老娘洗腳水"。
2.比喻中了圈套,受了騙。
1.比喻因對敵斗爭方法笨拙,敵方未受損害,自己卻先遭殃。
1.謂和平時期當兵。
1.方言。被別人屈著中指指節骨鑿頭額。
1.喜歡別人對己諂媚奉承。
1.方言。猶吞沒。
1.忍受苦悶。
1.謂要明做不要暗做。
1.猶言吃奶氣力。
1.形容一個人所能有的最大力氣。
1.幼兒腔調。形容聲音稚嫩。
1.生氣,惱火。
1.說話遲鈍且結結巴巴。
2.謂不善言辭。
3.指文字佶屈聱牙。
1.猶遭殃,受罪。
1.方言。受斥責;挨批評。
1.猶言碰釘子。
1.亦作"吃屁"。
2.比喻隨聲附和。
1.亦作"吃洴"。
2.謂凝滯不散。
1.亦作"吃敲才"。
2.詈詞。猶言該打死的家伙。敲,打死。
1.亦作"吃敲材"。同"吃敲才"。
1.亦作"吃敲賊"。
2.吃敲才。
1.吃交,跌交。
1.亦作"吃巧"。
2.舊時浙人風俗,每逢七夕,聚飲于門首,謂之吃巧。
1.吃尚未成熟的谷物。多因糧食不夠。
1.接受宴請。
1.忍受委屈。
1.亦作"吃拳"。
2.被拳打。
1.比喻舊社會剝削階級殘酷地剝削和壓迫窮人。
1.亦作"吃肉不吐骨頭"。亦作"吃死人不吐骨頭"。
2.比喻極端貪婪﹑兇惡。
1.比喻得了別人好處,就不能秉公辦事。
1.見"吃人不吐骨頭"。
1.謂接受以溫和手段提出的要求,拒絕以強硬手段表示的脅迫。
1.方言。吃午飯。
1.方言。挨打。
1.比喻粗野﹑不通情理。
1.亦作"吃虱留大腿"。
2.形容小氣,慳吝。
1.亦作"吃虱子留后腿"。
2.形容小氣,慳吝。
1.亦作"吃十方"。
2.佛經稱八方上下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處化緣度日,故稱"吃十方"。
1.指食物。
2.特指飯菜。
1.比喻做了某事卻不肯承認做過這件事。
1.亦作"吃受"。
2.承受;忍受。
1.猶言吃軟不吃硬。
1.亦作"吃死飯"。
2.謂不會賺錢,靠舊有的家產過日子。
3.舊指專靠兜攬經理喪事為生者。
1.見"吃人不吐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