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幫助,使脫離困難、危險或災害。
2.
動詞
援助人、物使免于(災難、危險)。
3.
名詞
(Jiù)姓。
1.
制止;阻止。
1.出自《周禮·地官·司救》司救掌萬民之邪惡過失,而誅讓之,以禮防禁而救之。
2.出自《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3.出自《晉書·刑法志》原先王之造刑也……所以救奸,所以當罪。
2.
援助;使解脫。
1.出自《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2.出自《漢書·鮑宣傳》博士弟子濟南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隸者會此下。”
3.出自《水滸傳》哥哥救得孩兒,卻是重生父母。
4.出自《水滴石穿》張小柳趕忙掩飾著自己,同時也救了楊吉吉。
3.
指救兵,援兵。
1.出自《墨子·號令》凡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明於守者也。
2.出自《北齊書·段韶傳》計彼援兵,會在南道,今斷其要路,救不能來。
3.出自《新唐書·段秀實傳》仙芝討大食,圍怛邏斯城,會虜救至,仙芝兵卻,士相失。
4.
糾正。
1.出自《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2.出自《傳習錄》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夾持說。
3.出自《上軍國利害事?牧宰》伏愿陛下與宰相深知妙選,以救正此弊,使天下之人稍得以安。
5.
醫治。
1.出自《呂氏春秋·勸學》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2.出自《宋書·隱逸傳·宗炳》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終始可嘉。
3.出自《又寄周隨州員外》詩金丹別后知傳得,乞取刀圭救病身。
6.
安慰,寬解。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道思作頌,聊以自救兮。
7.
通“仇”。仇敵。參見“救敵”。
1.出自《管子·中匡》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敵之國。
8.
姓。漢有救赫。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1.出自《廣韻?宥韻》救,姓?!讹L俗通》:漢有諫議大夫救仁。
1.貨物包裹。
1.財貨珍寶。
1.經商的本錢。
1.售畚箕?!稌x書.王猛傳》"﹝王猛﹞少貧賤,以鬻畚為業,嘗貨畚于洛陽,乃有一人貴買其畚,而云無直,自言家去此無遠,可隨我取直。猛利其貴而從之,行不覺遠,忽至深山,見一父老……有一人引猛進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乃十倍償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后用為受人賞識的典實。
充當一切商品的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是價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購買任何別的商品。
舊中國通稱錢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自然經濟的解體而逐步取代實物地租形式。這樣,農民必須出售一部分農產品換取貨幣用來交納地租,大量糧食就轉化為商品,農民不僅受地主剝削,還要受高利貸者和商人的剝削。
一定時期單位貨幣能購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貨幣購買力的大小取決于貨幣價值與商品價格、服務收費的對比關系。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商品價格、服務收費降低時,單位貨幣購買力就提高;反之,則下降。
貨幣在商品買賣者間的轉手運動。由商品流通引起并服務于商品流通。貨幣流通量只有與商品流通量相適應,才能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
貨幣貶值”的對稱。增加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量來提高其對黃金或外國貨幣的比價,或者直接宣布提高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比價,以提高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
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為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構成。一般通過中央銀行運用再貼現率、法定準備金比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手段來實現。其目標是穩定幣值,促進經濟增長。
1.貨物布帛。
1.賣卜;賣卦。
1.王莽時貨幣名。
2.泛指貨幣。
1.見"貨財"。
1.亦作"貨材"。
2.貨物,財物。
3.特指錢幣。
1.存放貨物的倉庫。
1.貨物,物產。
2.典賣財產。
車站、商店、倉庫等儲存或臨時堆放貨物的場地。
主要用來載運貨物的船 。
1.登記貨物的清單。
1.見"貨郎擔"。
1.買進谷物。
1.指賣剩的商品。
1.商店。
1.貪掠財物。
1.小販。
1.貨幣流通的法令。
2.謂謀利而違法。
1.謂做買賣。
1.貯存貨物的倉庫。
1.指金﹑玉﹑龜﹑貝等珍貴貢品。
1.財貨,財物。
2.賄賂。
1.同"賄賂公行"。
主要用來載運貨物的飛機。
1.財產,積蓄的錢財。
1.貨物帳冊。
1.指做買賣。
1.貨款。
2.貨物的價格。
1.陳列﹑存放貨物的架子。
1.包裝成件的貨物。
1.以財貨交往。
2.貨物交易。
1.指財產。
1.古代商人通過關卡所用的憑證。
1.貯物待售。借指貨物;商品。
1.客商。
買賣貨物的款子。
1.貨郎挑的雜貨擔。亦指貨郎。
1.曲調名。
貨郎招攬顧客用的手搖小鼓,形狀跟撥浪鼓相同而比較大。
1.貨郎。
1.財貨及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