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路途遙遠。
2.
形容詞
〈文〉差別大;相差很遠。
1.
亦作“逈”。
2.
指僻遠的地方。
1.出自《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升嶠眺日??,臨迥望滄洲。
2.出自《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常恐值荒迥,此輩還射人。
3.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元來門外謂之郭,郭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迥。
3.
高。
1.出自《學劉公干體》詩樹迥霧縈集,山寒野風急。
2.出自《應天長》詞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
3.出自《秋興》詩神女廟深虛暮雨,漢王臺迥落秋濤。
4.出自《夏仲自正覺寺游佛峪遂登龍洞山絕頂》詩云深鳥語寂,巖迥藤絲長。
4.
形容差別很大。
1.出自《念奴嬌·贈夏成玉》詞雪里疏梅,霜頭寒菊,迥與余花別。
2.出自《鏡花緣》你若用了攥字,手背先是平正,由腕一路平直到肩,毫不勉強,弓也易合,弦也靠懷,不但終身無病,更是日漸精熟,這與托字迥隔霄壤了。
3.出自《子夜》并且她有時也竟忘記了自己也迥不同于中世紀的美姬。
5.
卓越。參見“迥然”、“迥絶”
1.出自《駐云飛·風情》曲出落精神,曉日臨窗迥不群。
6.
副詞。表示程度深。為甚或全之義。
1.出自《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翠柏深留景,紅梨迥得霜。
2.出自《劉晨阮肇游天臺》詩樹入天臺石路新,云和草靜迥無塵。
7.
指歷時久。
1.出自《立秋寄獻吉》詩夜迥商風至,天空大火流。
8.
遙遠;僻遠。
1.出自《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里而無家。
2.出自《登江中孤嶼》詩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3.出自《秋熱追涼池上》詩圃迥人全寂,池清慮自消。
4.出自《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時艱為政好,地迥得官閑。
1.見"瞠乎后矣"。
1.猶言瞠乎其后。
1.干瞪著眼,落在后面趕不上。語出《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1.驚視迷惑的樣子。
1.瞠著眼。常表示驚訝﹑惱怒或無奈等。
1.見"瞠目結舌"。
1.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1.見"瞠目結舌"。
1.驚視貌;直視貌。
1.瞪著眼就像失落什么似的。
1.瞪著眼睛看。形容無奈﹑不了解或驚異等。
1.瞪目驚視貌。
1.猶估量。
1.敘述。
1.心滿意足。
1.一種飾金工藝。用金泥附著于器物表面。
1.輔佐的大臣。
2.輔佐的職位。
3.輔佐。
1.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
1.清末新官制,于各部尚書﹑侍郎以下設左右丞和左右參議,統稱丞參。亦以指輔佐人員。
1.指副職。丞﹑倅皆佐貳之官。
1.輔助。
1.宋代為殿前司屬下將校的名稱◇亦指衙役。
1.唐尚書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總稱。尚書在左右丞之上,也稱丞郎。
1.丞及史。秦漢時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時,丞相有兩長史,御史有兩丞,合稱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長史等佐官,亦總稱丞史。
1.縣丞﹑縣尉的合稱。
1.對尚書左右丞之稱。
官名。戰國時始設,為百官之長。秦代以后,專輔佐皇帝綜理國政,但亦有居此位而無實權的。西漢初置相國,后稱丞相,西漢末稱大司徒,東漢末復稱丞相。魏、晉、南北朝間,或稱丞相,或稱司徒、大丞相、相國等,廢置不常。南宋孝宗時,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元代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是中書省直隸地區的行政長官。行中書省也設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設丞相,不久廢。
1.屬官的泛稱。
1.屬官。
1.漢成帝與漢哀帝的并稱。
1.成功與失敗。
2.指失敗。用于偏義。
1.猶成敗利鈍。
1.成功或失敗,順利或挫折。謂事情的結果好壞。
1.以成功或失敗作為評論人物的標準。
1.成功或失敗,興起或衰退。
1.猶成群結隊。
一般指生產成本”或產品成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和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的價值之和。
1.謂舊例。
1.完成。
1.質地較細的布。
1.見"成材"。
1.謂萬眾一心,力量無比強大。
1.整串,一串串。
1.謂施恩成全。
1.已煉成的仙丹。
1.猶成佛。謂領會佛道而得證正果。
1.盛德。
2.成年人應有的品德。
3.成就品德。
1.已有的法典或經典。
1.西漢嚴遵,字君平,賣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錢,足以自養,即閉門下簾讀書,博覽無所不通,依老莊之旨著書十余萬言。修身自保,不為茍得,甚受蜀人敬愛。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用為賣卜﹑卜卦的典故。
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沖積扇組成。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都江堰市為頂端。面積約9100平方千米。拔600米左右。有都江堰灌溉工程。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