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讓人自己覺悟而不犯過錯。
1.
亦作“憼”。亦作“擏”。
2.
告戒;警告。
1.出自《書·伊訓》制官刑,儆于有位。
2.出自《國語·魯語下》夜儆百工,使無慆淫。
3.出自《新唐書·李棲筠傳》月蝕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4.出自《居易續談》乃畿輔近地,尚留此穢惡之跡,僭越之制,何以儆巨憝、昭大法哉?
5.出自《灰色之家》這些反動分子,不嚴厲法辦,是不足以儆其余的。
3.
戒備;防備。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鄭子罕伐宋。宋將??樂懼敗諸汋陂。退,舍於夫渠,不儆,鄭人覆之。
2.出自《詠雙燕》豈但避霜雪,當儆野人機。
3.出自《智囊補·上智·通簡》兵械所藏,儆火甚嚴,方宴而焚,必奸人所為。
4.出自《茶香室三鈔·子孫自撰碑志》呂氏家風,先世碑志,不假於人,皆子孫自撰,云欲傳慶善於信詞,儆文學之荒墜也。
4.
危急的事件或情況。多指戰爭言。
1.出自《逸周書·寤儆》維四月朔,王告儆,召周公旦曰:“嗚呼,謀泄哉!”
2.出自《后漢書·郭伋傳》是時朝廷多舉伋可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盧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於其事,故不召。
3.出自《水滸傳》邇來邊庭多儆,國祚少寧。
1.指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1.結婚的儀式。
1.男女結為夫妻。因,通作"姻"。
規定有關婚姻和家庭制度的法律。
1.有婚姻關系的親戚﹑朋友。
1.有婚姻關系的家族。
1.昏暗困頓。
1.糊涂不清。
1.迷惘昏亂。
1.惑亂褻瀆。
1.迷糊不清。
1.亦作"惽惽"。
2.精神昏暗;神志不清。
3.指晦昧不明。
4.專一;專心致志。
1.亦作"惽惽罔罔"。
2.猶言昏昏沉沉。昏亂無知的樣子。
1.糊涂困惑。
1.昏亂沮喪。
1.糊涂;不明事理;迷糊不清。
1.亦作"惽亂"。
2.昏亂。
3.紛亂。
1.頭腦糊涂,眼睛昏花。形容年老體衰。
1.老朽昏庸。
1.昏暗而不明事理。
1.見"惛懵"。
1.亦作"惛瞢"。
2.迷糊不清。
1.昏迷。
1.糊涂荒謬。
1.神智不清貌。
1.昏暗閉塞。
1.昏亂的流俗。
1.亦作"惽恌"。
2.嘩亂,爭吵。
1.頭昏眼花。
1.亦作"惽憂"。
2.憂悶。《晏子春秋.問上七》"吳越受令,荊楚惽憂,莫不賓服。"張純一校注引王念孫曰"惽者,悶之借字也。"
1.昏庸愚昧。
1.昏亂。
1.守門的奴仆。
1.山名。在蒙古大漠以北『驃騎將軍霍去病破匈奴,封于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瀚海而還。
1.亦作"姑瑤"。
2.山名。
1.見"姑媱"。
1.傳說中的水名。相傳周穆王妃盛姬病死,葬于樂池之南,靈車至重璧之臺,天子乃決姑繇之水以環繞喪車,名曰囧車。事見《穆天子傳》卷六◇用為悼念貴妃的典實。
2.大木名。
岳家稱女婿。
父親的姑夫。也叫姑爺(gūyé)。
1.山名。即姑蘇山。
2.海名。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西南夷之一。
1.同"姑嫜"。
1.丈夫的母親與父親。
1.丈夫的父母。
1.姑嫜。
尼姑。
1.父之姐。
1.父親的姐妹,姑母。
2.指姑表姊妹。
1.姑息放縱。
舊時兒子死了父親稱孤子,死了母親稱哀子,父母都死了稱孤哀子(多用于訃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