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上下牙齒反復咬合磨碎食物;上下牙齒反復咬合。
1.
用牙齒磨碎食物;咀嚼。
1.出自《淮南子·說林》嚼而無味者弗能內於喉。
2.出自《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3.出自《落齒》詩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
4.出自《不過,好日子哪天有》說著把自己的半個小月餅,一拋拋進了嘴里,津津有味的嚼起來了。
2.
含;咬。
1.出自《春別》詩花邊馬嚼金銜去,樓上人垂玉箸看。
2.出自《二馬》對面吃飯的老頭子們一齊狠狠的瞪他一眼,他連忙低下頭去嚼了一口面包。
3.
剝蝕。
1.出自《朱溪澗》詩雪融山脊嵐生翠,水嚼沙洲樹出根。
4.
干杯;喝盡。
1.出自《史記·游俠列傳》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
2.出自《懷素上人草書歌》懷素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吁可畏。
5.
漢時勸酒之辭。參見“嚼復嚼”。
1.出自《后漢書·五行志一》桓帝之末,京都童謠曰:“茅田一頃中有井,四方纖纖不可整。嚼復嚼,今年尚可后年鐃”……嚼復嚼者,京都飲酒相強之辭也。
6.
吟賞;玩味。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2.出自《葉教授和溽字韻詩》空腸出秀句,吟嚼五味足。
3.出自《寄滿執中子權》詩吾愛子權詩,苦嚼味不盡。
7.
罵詈;嘮叨。參見“嚼念”。
1.出自《困獸記》也對。橫豎讓他們嚼一頓了事大吉!
合乎情理。
1.同慶。
1.開閉。《漢書.兒寬傳》"以為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祇戒精專以接神明。"顏師古注引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開閉于天地也。"一說猶合舉。王先謙補注"李訓祛為閉,義本《廣雅》,然于文為不辭。《文選.舞賦》注,《后漢.班彪傳》注,并云祛,舉也,是祛有舉義。宗祀天地,薦禮百神,是為合舉于天地神祇也。"
1.順應時勢;善于權變。
1.核驗契據。
1.和合群眾;團結群眾。
2.與集體融洽相處。
3.猶成群。
1.猶交鋒。
1.謂聚在一起,同為任俠之事。
1.驗證帛符。繻,漢代出入關隘的帛制憑證。
1.對驗瑞玉。
1.聯合弱者。
1.聚合消散;聚集分離。
2.統一與分裂。
1.用幾種顏色的布料拼成鞋面的鞋子。
1.該殺。
2.謂樂曲終止。
3.了結。
1.謂事有著落。
(~兒)(衣服)適合身材這套衣服做得比較~。
1.謂符合玄妙﹑神奇的事理。
2.與神契合。
1.唐代一種以歌詠為主,伴隨舞蹈的伎藝。
2.亦作"合笙"。宋代說書的一個流派。藝人當場指物賦詩,也稱唱題目。其內容滑稽并含諷勸意味的,叫喬合生。
1.謂聲音符合節奏。
2.和聲;和鳴。
3.猶齊聲。
4.謂合二字成一字之音。
1.見"合生"。
1.同"合十"。
2.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次夕,一好女至,合什作禮。"
合乎時尚;合乎時宜穿戴~丨這話說得不大~。
1.猶合祭。
2.同炊。謂不分家。
3.同時受享幾處食邑。
1.猶互市。聚集貿易。
①合乎一定的規格、程式。②同‘合適’。
1.符合事理。
1.亦作"合埶"。
2.猶合力;協力。
1.猶成婚。
符合實際情況或客觀要求這雙鞋你穿著正~丨這個字用在這里不~。
1.兩手相合表示敬意。
2.猶協力。
3.掌心向下。
4.協調,和諧。
5.猶適用,合用。
1.見"合下手"。
1.官署。
1.使歸附。
2.和睦順遂。
1.日月運行處于同宮同度,謂之合朔。一般指夏歷每月初一。
2.猶同歷,同正朔。
1.合于一處祭祀。
1.合穎。
1.并合坐具或共一榻。
1.調制湯藥。
1.佛教語。智慧妙觀。
1.佛教語。謂能使一切明澈,破除黑暗的智慧之光。
1.佛教語。謂佛的智慧深廣如海。
1.佛教語。謂能燒去一切煩惱的智慧。
1.佛教謂智慧和禪定。
1.見"慧鏡"。
1.聰明敏捷。
1.佛教語。謂智慧穎悟。
2.指聰明解事。
1.聰明機警。
1.亦作"慧鑒"。
2.佛教語。謂智慧能照物如鏡,故稱。
1.佛教語。謂無幽不照的智慧。
1.佛教語。謂能自覺覺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