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鹽醋等調料腌制而成的肉醬。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醬用百有二十甕。
2.出自《太平御覽》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3.出自《遼史·禮志六》兔肝為臡,鹿舌為醬。
2.
麥、面、豆等發酵制成的調味品。
1.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2.出自《玉壺春》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3.出自《兒女英雄傳》有了面,有了豆子,有了芝麻,連作醬,磨香油,咱自家也就弄了。
3.
將魚、肉、蔬、果搗爛制成的糊狀食品。
1.出自《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醬。
2.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傾脯醬。
4.
泛指糊狀物。
1.出自《麻雀》沒有紙和筆,在平常,我們把肥皂作成醬,很勻的涂在粗糙的草紙上,干了的時候,紙面會平滑得像油印用的蠟紙一樣的。
5.
用醬或醬油腌制、浸漬。
1.出自《北京人》文彩由書齋小門走進,手里拿著一支沒點的蠟燭和一副筷子,一碟從稻香村買來的清醬肉、醬黃豆之類的小菜。
6.
攪混;沾染。
1.出自《彷徨·高老夫子》我輩正經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
2.出自《海濤集·流沙六》我腳上穿的是一雙膠鞋,昨天落水,醬上了污泥,穿在腳上滿不舒服。
1.舊指具有宰相福命的人。
1.輕軟細薄的絲織品的通稱。
1.即紗帳。
1.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小生的一種。大都扮演文官。如京劇《玉堂春》中的王金龍等。
1.泛指官服。
1.紗制的袋。
1.細微。
1.指窗戶的內層。內層木屜糊紗,故名。
1.即紗帳。
1.迷信用品。
1.蟲名。蜻蛉之別名。
1.狀如紗緞和元寶的紙制迷信用品。舊時送喪家備焚化用的禮物。
1.紗制帳幕。張設于殿堂,以隔內外。
1.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制頭巾。
2.蒙紗的燈罩。
3.蒙紗的防繩罩子。
4.煤氣燈或揮發油燈上的主要附件。用亞麻或人造絲編成網狀再在硝酸釷﹑硝酸鍶溶液中浸制而成,遇熱即發強光。這種燈稱紗罩燈或汽油燈。
1.方言。即紗。
1.指童年。
1.童發。
2.指少年。
1.古代男孩頭發常束成兩角形,女孩頭發常剪成馬絡頭形。故以"乷覊"指童年。
1.束成兩角的發髻。
1.頭發束成兩角形。舊時多為兒童或少年人的發式。
2.指童年或少年時期。
3.指童仆。
1.童年的發式。
1.幼女。
1.童年。
1.幼年。
1.幼童。
2.指童仆。
1.指古生物學家。
1.內燃機車﹑鉆機等的把狀制動裝置。
1.使車或機器停住。用閘等止住車輛行進。
2.使車或機器停住。停止動力來源,使機器停止運轉。
3.使車輛停止前進的機械裝置。
4.指停止某項活動或某種行為。
1.佛教語。謂國土無量,猶如微塵,而每一塵中復有無量國土,重重無盡。
1.梵語的音譯。亦省稱"剎利"。古印度第二族姓,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為世俗統治者。
1.剎柱。寺前的幡竿。
1.佛教語。猶言水陸。
1.見"剎帝利"。
1.塔頂。
1.梵語的音譯。古印度最小的計時單位,本指婦女紡績一尋線所用的時間,但一般用來表示時間之極短者,如一瞬間。
1.象聲詞。
1.猶言在在處處。
1.猶剎那。極短的時間。
1.即殺手锏。锏術中的絕招◇用以比喻最厲害的一手。
1.佛寺。
1.佛教語。田土;國土。
1.佛教語。指塔頂的相輪。
2.佛教語。指寺前的幡竿。
1.沙袋。戰時堆積起來作掩蔽體。亦用于防洪﹑防火等。
1.裝著砂的袋子。一種體育訓練器具。
1.帶刺的話。
1.礦工。
1.蟲名。
1.丹砂和水銀。道教用以煉丹的原料。
1.陶質器皿。
1.用粘土為原料燒制成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