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結算;算清。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
2.出自《后漢書·段熲傳》計東種所余三萬余落,居近塞內。
3.出自《西倉儲蓄記》計所活逮四萬有奇,郡口賴以完。
2.
總計。
1.出自《論衡·論死》天地開辟,人皇以來,隨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
2.出自《明良論三》累日以為勞,計歲以為階。
3.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現在生存的還有五個,計兄弟姊妹各一,我應當在第三。
3.
算法;算術。
1.出自《老子》善計,不用籌策。
2.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因留第中,教書計相馬射御,頗讀傳記。
3.出自《后漢書·馮勤傳》八歲善計。
4.
計簿。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2.出自《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謂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也而數覽。”
3.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下》越規人任貴自稱太守,遣使奉計。
5.
謂送計簿。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計於季氏。
6.
計吏;計使。
1.出自《史記·儒林列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2.出自《漢書·武帝紀》縣次續食,令與計偕。
3.出自《拜岳言》黯自關東,隨計來闕下,經華岳。
7.
考核官吏。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八曰官計。
2.出自《春秋繁露·考功名》前后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
3.出自《上明州王司封啟》入參省計,出擁州麾。
8.
泛指考察,審核。
1.出自《管子·八觀》行其田野,視其耕蕓,計其農事,而饑飽之國可以知也。
2.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
3.出自《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劉昫》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計文簿,核其虛實。
9.
經濟力量;經濟開支。
1.出自《韓非子·難言》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
2.出自《與葉丞相衡書》若能相與協力整齊五年,使民力稍蘇,國計可倚。
3.出自《宋史·儒林傳七·真德秀》諸邑有累月不解一錢者,郡計赤立不可為。
4.出自《合同文字》我須是他親子侄,又不爭甚家和計。
10.
計慮;考慮。
1.出自《管子·中匡》計得地與寶,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姓。
2.出自《釋私論》言不計乎得失而遇善。
3.出自《祭姊夫崔使君簡文》惟昔與君,年殊志匹,晝咨夕計,期正文律。
4.出自《《澹定集·〈文藝增刊〉更名、縮短刊期啟事》無間寒暑,不計陰晴。
11.
估計;料想。
1.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問齊主何在,紿云:“已去,計當出境。”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既盡飛衛之術,計天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衛。
3.出自《聊齋志異·龍飛相公》井深數丈,計必死。
12.
計策;謀略。
1.出自《孫子·計》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2.出自《荀子·哀公》故明主任計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計勝怒則強,怒勝計則亡。
3.出自《張子房遇黃石公圖》詩不知躡足此一計,還出書中第幾篇。
4.出自《四世同堂》不知是誰設的計,要把大會開得這么有戲劇性。
13.
計都的省稱。
14.
測量或計算度數、時間等的儀器。如:體溫計;晴雨計。
15.
通“記”。參見“計掛”。記掛。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尸》大娘見大官人不回,計掛你無盤纏,交我送柴米錢鈔與你用。
16.
通“記”。參見“計恨”。記恨。
1.出自《醒世姻緣傳》他嫂子倒也是個沒毒的,不大計恨人。我要有什麼惹著他,我到了黑夜陪陪禮,他就罷了。
17.
姓。春秋越有計然。見《史記·貨殖列傳》。
1.出自《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帝早有痿疾,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內寢。
1.剛強正直。疆,通"強"。
1.古代經筵進講時講官放書用的幾案。
1.謂行拜見禮。
1.講議論辨。
1.講論辯別。
1.講武練兵。
1.講經的場所。
1.古代講經﹐先唱經文﹐而后講說﹐謂之"講唱"。亦泛指講經說法。
1.是用散文的說白講述故事﹐韻文的唱詞歌唱﹐講唱結合﹐互為補充的一種文藝形式。最初是僧侶用以講唱佛教故事﹐進而講唱中國歷史故事和傳說中的人物。記錄這些講唱的"變文"﹐便成為中國講唱文學的始祖﹐后來的諸宮調﹑寶卷﹑彈詞﹑鼓詞等無不淵源于此。
1.講誦與疏抄。
1.為皇帝經筵進講之臣。
1.講說陳述。
1.具呈上告。
1.講情調處。
1.講授。
1.謂掉舌弄唇﹐講話。
1.講說宣導。
1.指儒家或宗教家講習經典著作的內容﹑意義。
2.講說。
1.講述理學。
2.泛指說道理。
3.擺理﹔替人評理。
4.猶言通情達理。
1.夜分講讀時的燈光。
1.講經說法的殿堂。
2.經筵所在的宮殿。
1.討論訂正。
1.商定﹔談妥。
1.講開來﹔講起。
1.講習誦讀。
1.佛教語。謂講說佛法﹐得以度世。
1.講讀諷諫。
1.謂反復講習。
1.考校搜求。
(~兒)講演、報告或教課前所寫的底稿。
1.指公務例會。
1.論功。
1.佛教語。謂供奉講經說法者。
1.講和入貢。
1.議和﹔講和。購﹐通"媾"。
1.上下古今無所不談。形容話題廣泛。
1.講經說法時的鼓聲。
1.為皇帝經筵進講的官員。也指東宮侍講官員。
1.猶講習。
1.修好﹔講和。
結束戰爭或糾紛,彼此和解。
1.講習研核。
1.相傳佛祖論法﹐感動天神﹐諸天落下各色香花﹐謂之"講花"。因用以形容說法之妙。
1.講說化度。
1.謂口講指畫地論學。
2.講求﹑謀畫。
①說話;發言他很會~ㄧ這次座談會沒有一個不~的ㄧ來賓也都講了話。②指責;非議你這樣搞特殊,難怪人家要~了。
1.猶修好。歡﹐同"歡"。
1.僧侶講經說法的集會。
2.宋明理學家學術論辯的集會﹐是當時書院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始于南宋呂祖謙主持的朱熹﹑陸九淵進行論戰的"鵝湖之會"。清朝中葉以后﹐講會制度逐漸消失。
1.講經說法的集會。
1.解說經傳的儒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