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弩上發箭的裝置。
1.出自《書·太甲上》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
2.出自《西都賦》機不虛掎,弦不再控。
3.出自《機權論》機者,弩之所以發矢者也。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三年》茲所謂以明珠而彈雀,為鼷鼠而發機,所失者多,所得者少。
2.
指機械,器械。今作機器的通稱。如拖拉機、切割機等。
1.出自《禮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3.出自《憶昨詩示諸外弟》暮春三月亂江水,勁櫓健帆如轉機。
4.出自《文史通義·說林》轉桔槔之機者,必周上下前后而運之。
3.
捕鳥獸的機關。參見“機穽”。
1.出自《詠雙燕》豈但避霜雪,當儆野人機。
2.出自《齊東野語·姚幹父雜文》伯牙弦清而魚聽,海翁機露而鷗疑。
4.
指織機。
1.出自《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
2.出自《贈張徐州莫辭酒》詩請看工女機上帛,半作軍人旗上紅。
3.出自《北行雜詩》送爾天西岸,支機織女邊。
5.
古代抬尸的用具。
1.出自《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下殤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涂邇故也。“
6.
事物的關鍵;樞紐。
1.出自《管子·權修》察能授官,班祿賜予,使民之機也。
2.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
3.出自《上孝宗皇帝第一書》況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為進取之機。
4.出自《書戚三郎事》某忽曰:”子何能?“戚曰:”能書。“某曰:”機在是矣。“
7.
機密,機要。多指軍國大事。
1.出自《六韜·兵道》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
2.出自《世說新語·政事》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3.出自《過華清宮》詩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4.出自《遠慮》曰機者,雖群臣亦不得而知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
8.
事物變化之所由。
1.出自《禮記·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2.出自《莊子·至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3.出自《再乞郡札子》若喜怒愛憎,互相攻擊,則其初為朋黨之患,而其末乃治亂之機,甚可懼也。
4.出自《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九章四》機者發動之繇。只是動于此而至于彼意,要非論其速不速也。
9.
先兆,征兆。參見“機道”。
1.出自《連珠》蓋聞變可揣機,明難辨勢。金石之懸已扣,孰謂識微;風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2.出自《閑情偶寄·頤養·卻病》病未至而防之者,病雖未作,而有可病之機與必病之勢,先以藥物投之,使其欲發不得,猶敵欲攻我,而我兵先之預發制人者也。
10.
時機,機會。
1.出自《素書·原始章》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2.出自《與鄂州柳中丞書》戰天下之兵,乘機逐利,四出侵暴,屠燒縣邑,賊殺不辜。
3.出自《潛書·五形》凡用兵之道,莫神於得機。
4.出自《潘先生在難中》用兵全在趁一個機,機是刻刻變化的,也許不為我們所料。
11.
機巧。參見“機心”、“機變”。
1.出自《列子·仲尼》大夫不聞齊魯之多機乎?
12.
秉賦,性靈。
1.出自《莊子·大宗師》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2.出自《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常謂機有淺深,法無高下。
3.出自《代白發答》詩從衰得白自天機,未怪長青與愿違。
13.
計策,計謀。
1.出自《論語辨惑三》其論信美,但恐圣人言下,初不及此意,而子路分上,亦不應設此機也。
2.出自《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虎門深鎖千金色,天教一笑遭君機。
3.出自《聊齋志異·鳳仙》女云:”不必,彼方以此挾妾,如還之,中其機矣。“
14.
心意。
1.出自《麗春堂》他怎生下工夫達著俺那大人機。
2.出自《西廂記》才高難入俗人機,時乖不遂男兒愿。
15.
靈感,靈機。
1.出自《寓簡》機到語不覺自至,不可遏也。
2.出自《四溟詩話》予一夕欹枕面燈而臥,因詠蜉蝣之句,忽機轉文思,而勢不可遏。
3.出自《紅樓夢》寳玉四顧一望,機上心來,乃念道:“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
16.
指股骨和髖骨相結合處,相當于環跳穴的部位。
1.出自《素問·骨空論》坐而膝痛,治其機。
2.出自《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環跳》環跳者,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
17.
門限。
1.出自《司徒袁公夫人馬氏靈表》聰明達乎中外,隱括及乎無方,不出其機,化導宣暢。
18.
比喻迅疾。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名實不入,機發於踵。
19.
指飛機。
1.出自《洪波曲》大家下了車,果有三機在云端飛翔。
2.出自《鴨綠江南北》可是敵機又來了,炸彈一個連一個丟下來,掉到江里。
20.
生活機能。
1.出自如:有機體,無機化學。
21.
星名。北斗七星中的第三星,又稱璣或天璣。參見“機衡”。
1.出自《潛夫論·班祿》是以天地交泰,陰陽和平,民無奸匿,機衡不傾,德氣流布而頌聲作也。
2.出自《后漢書·郅惲傳》臣聞天地重其人,惜其物,故運機衡,垂日月。
3.出自《宋書·天文志一》夫琁玉,貴美之名,機衡,詳細之目,所以先儒以為北斗七星。
22.
通“幾”。危險,危殆。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處高而不機,持盈而不傾。
2.出自《大戴禮記·本命》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機其文之變也。
3.出自一本作“機”。
23.
通“異”。殊異。參見“機服”。
1.出自《墨子·非儒下》機服勉容,不可使導眾。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墨子新證二》盧文弨引《晏子》作“異於服,勉于容“,是機應讀作異。機從幾聲,古”幾“字每與從”異“之字音近相假……是”機服“即”異服“。自墨家視儒者之服以為殊異之服也。
1.我國黃土高原缺水﹑苦水(水質苦澀)地區存蓄雨水﹑雪水的一種水利設施。在田邊路旁水流匯集的地方,挖掘瓶狀土窖,內壁及底部均有防滲設施,除供人畜飲用外,還可澆灌農田,也起蓄水保土作用。也叫旱井。
1.超度水上亡魂的法會。
1.道教語。"尸解"方式之一。謂托寄于水而蛻形仙去。
2.化合物和水作用而分解。例如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
1.水域。
1.謂水勢急。
2.水源緊張,水少。
3.方言。喻情況緊急。
1.喻利盡交絕。
2.比喻民窮財盡。
1.同"水窮山盡"。
1.見"水渰老鼠"。
1.有關河川方面的禁令。
北魏酈道元著。是一部記述河流水道的地理名著。全書以河川為綱,記述河流達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內容涉及流域的地貌、植物、水文、水利、經濟開發、城市、古跡、典故傳說、風土人情、民族等。既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巨著,又是一部優美的文學著作。
無色透明的石英晶體。產量較少,是貴重的礦石。可用作工藝品、壓電材料、光學材料和石英鐘表的元件,也曾用于磨制眼鏡片。
1.喻明察事理之人。
1.雪后檐頭滴水凝成的錐形的冰。也叫冰錐﹑冰溜﹑冰柱。
1851年英國首屆國際博覽會的展覽館。在倫敦海德公園內。占地74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側面外形為一個五跨的中央高兩旁低的階梯形。鐵結構,外墻和屋面都為玻璃。因通體透明,內部寬敞明亮而得名。博覽會結束后,曾拆遷重建。1936年毀于大火。
1.喻圓滑刁鉆的人。
1.亦作"水晶膾"。
2.將切細的魚﹑肉碎片配以佐料,經烹煮﹑冷凍后而成的半透明塊狀食品。
1.見"水精簾"。
2.詞牌名。即《江城子》。參見"江城子"。
1.見"水精球"。
1.喻貌似聰明而心里糊涂的人。
1.宋歐陽修《浪淘沙》詞之三"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絳紗囊里水晶丸。"后因以作為荔枝的品名。
1.水的精氣。
2.指辰星。
3.水晶。無色透明的結晶石英,是一種貴重礦石。
4.水中精怪。
1.亦作"水晶宮"。
2.以水晶裝飾的宮殿。
3.傳說中的月宮。
4.傳說中的水神或龍王宮殿。
5.蘇州﹑湖州一帶的美稱。
1.亦作"水晶盤"。
2.水晶制成的盤子。
3.喻指精美的盤子。
4.喻指晶瑩的圓月。
1.亦作"水晶鹽"。
2.一種晶瑩明澈如水晶的鹽。
1.由地面向地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
1.水上警察。
1.見"水盡鵝飛"。
1.清水和明鏡。兩者能清楚地反映物體。
2.喻指明鑒之人。
3.謂明鑒,明察。
4.猶明鏡。明澈如水之映物,故稱。
5.在水底作業時戴的眼鏡。
味淡薄的酒,常謙稱待客用酒水酒一杯|聊備水酒。
1.居住于水鄉。
2.指水上住戶。
3.謂居于水中。
4.生活于水中。指鱗介類。
1.清代戰船的一種。
1.舊指妓院娼家。
1.舊時稱水上作戰的軍隊。
1.即魚伯∮神名。
1.即太湖石。通體多孔而玲瓏剔透,可用以裝治假山,點綴庭院。
1.船夫;漁夫。
2.舊指販運貨物的行商。
3.菱花的別稱。
1.積水的洼地。
1.有水的洞。
2.植物的葉尖或葉緣的排水孔。
1.水流的出入口或其近旁。
2.水上的關口要寨。
3.衣袖。
閩江流域最大的水電站。在福建境內閩江中游古田溪匯入處附近。裝機容量140萬千瓦。年發電量495億千瓦小時,1995年建成。
1.極言歷時長久。
為除害興利,攔蓄一定量河川徑流,并可調節流量的蓄水區域。通常指在河流上建閘或壩攔河抬水而成的人工湖〓、泊、池、淀等有攔蓄水量作用的,有時也稱天然水庫”。
1.即莼菜。蔬類植物。
1.水上木偶戲。
1.見"水柜"。
1.古代白色綢子或絹制成的褲子。因綢料易飄動,故稱。
1.即水?樹。木名。參見"水?樹"。
1.形容生活上完全靠人服侍。
1.比喻根據情況設法抵擋。
1.有水池的牢房,犯人置于水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