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收斂;收藏。
2.
名詞
(Jí)姓。
1.
收藏兵器。
1.出自《詩·周頌·時邁》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2.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牛馬。
2.
收斂;止息。
1.出自《詩·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2.出自《陳書·虞寄傳》愿將軍少戢雷霆。
3.出自《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趣淺戢長枻,乘深屏輕篙。
4.出自《玉壺清話》〔曹彬〕為番帥,中途遇朝紳,必引車為避,過市戢傳呼。
5.出自《寄答李厚庵百韻》貪風茍不戢,無以掃攙槍。
3.
約束。
1.出自《北史·隋紀上·文帝》兵可立威,不可不戢;刑可助化,不可專行。
2.出自《唐闕史·薛氏子為左道所誤》二子敬依此教,嚴戢輿皂,無得妄行。
3.出自《唐才子傳·李頻》賑饑民,戢豪右,於是京畿多賴。
4.出自《柳南隨筆》嚴戢家人,不許漁食鄉里。
4.
藏匿;懷藏。
1.出自《報李陵書》身幽于無人之處,跡戢于胡塞之地。
2.出自《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元年》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
5.
通“輯”。安輯;和睦。參見“戢和”。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于橐于囊,思戢用光。
6.
引申指停止戰爭。
1.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2.出自《后漢紀·桓帝紀下》當今兵戈未戢,是陛下焦心坐而待旦之時也。
3.出自《舊唐書·代宗紀》軍役屢興,干戈未戢,茫茫士庶,斃於鋒鏑。
7.
姓。春秋時楚國有戢黎。見《國語·楚語上》。又明有戢和。見《姓苑》。
1.出自《萬姓統譜?緝韻》戢,見姓苑。楚有戢黎,為廬大夫。
1.宋時緝捕盜賊的治安機構。
1.見"都咸"。
1.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別稱。
1.猶坊廂。
1.東漢所封侯國名,在列侯之下,關內侯之上。
1.美好閑雅。
1.為眾人做飯燒菜。
1.美艷,漂亮。
1.都邑與郊野之地。
2.古湖澤名。
1.傳說中的食物名。
1.城市。
2.指京城,京都。
1.謂檢閱操練士卒。
1.舊時日本國西京民間的一種風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達旦,謂之都踴。
1.《書.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堯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為嘆詞。以為可,則曰都﹑俞;以為否,則曰吁﹑咈◇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論政問答,融洽雍睦。
1.蒸炊用的大灶。
1.水流匯聚的草澤地帶。
1.即甘蔗。
1.京都,京城。
1.精美的苧麻布。
1.漢張衡所制地動儀中央的銅柱。
1.宋元稱乞丐。
1.總是。
2.清代武官名。
3.舊時區鄉一級政權的頭頭。
1.宋遼官名。宋馬﹑步軍都總管由節度使充任。遼因之,五京﹑五州設都總管府,設置都總管﹑副總管。
1.總編。
1.宋代制造軍械的地方,隸屬工部軍器所。
2.金代各州囚犯服役之所。
1.亦作"都座"。
2.政事堂。魏晉時大臣商議政事的地方。
3.借指尚書令等大官。
1.圍捕。
從后面和兩旁包圍攻擊。
1.謂目光昏暗無神。
主動搭訕閑談兜搭上來。
1.見"兜搭"。
1.不安靜。
1.即兜子。
1.方言。謂有周轉回旋的余地。
2.方言。謂熟人多,行事方便。
1.亦作"兜地"。亦作"兜底"。
2.突然﹑立刻。
1.見"兜的"。
1.對著頭頂。
兜肚。
1.小孩夏天穿的帶兜肚的小短褲。
小孩兒夏天穿的帶兜肚的小短褲兒。
貼身護在胸部和腹部的像菱形的布,用帶子套在脖子上,左右兩角釘帶子束在背后。
1.連著兜肚的褲子。參見"兜兜褲"﹑"兜肚"。
〈方〉①翻弄(舊存的東西)老太太又在開箱子~她那點兒繡花的活計。②重新提起(舊事舊話)過去的那些事別~了。③揭穿(隱諱的事情)把他的老底都給~出來了。
①(船帆、車篷等)擋住風破帆不~。②坐車、騎馬或乘游艇兜圈子乘涼或游逛他開著車~去了。
1.轎夫。
1.頭盔和皮革制的弓箭袋,也泛指武器裝備。
1.包圍。
1.包圍攻擊。
1.打攪,干擾。
1.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