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済”。
2.
渡河。
1.出自《書·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
2.出自《新五代史·王珂傳》公若??家夜濟,人必爭舟,一夫鴟張,大事即去。
3.出自《圣武記》八月至黑龍江岸,霜未降,冰結如橋,師遂濟。
4.出自《游閩江》詩老少同舟歡共濟,諄諄細語話家仇。
5.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濟河,圍令狐。
3.
渡口。
1.出自《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2.出自《水經注·河水三》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3.出自《北史·傅永傳》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處爭渡。
4.
越過;度過。
1.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西濟關谷,或降或升。
2.出自《答奉常陸五臺轉治禮用剛》仆日夜引領望丈之一至者,以丈素有超世之識,知仆所以肩巨承艱之心,為能疏附后先,以共濟艱危也。
5.
流通;貫通。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利貫金石,強濟天下。
2.出自《晉書·裴??傳》雖頗有異此心者,辭不獲濟,屈於所習,因謂虛無之理誠不可蓋。
3.出自《元史·河渠志一》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
6.
救助。
1.出自《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2.出自《晉書·忠義傳·沈勁》前平廣固,不能濟辟閭,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愧於四海。
3.出自《原道》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
4.出自《大江歌罷掉頭東》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7.
調劑;彌補;補益。
1.出自《易·系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2.出自《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3.出自《上宰相書》下之修己立誠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茍沒于利而榮於名也,蓋將推己之所余以濟其不足者耳。
4.出自《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文字較多的是《圣諭像解》、《二十四孝圖》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
5.出自《醉后》﹝他﹞知道祈禱是無濟的。
8.
增援;增加。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莠尹然、王尹麇帥師救潛。左司馬沈尹戌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
2.出自《漢書·禮樂志二》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3.出自《漢高祖功臣頌》外濟六師,內撫三秦。
9.
停止。
1.出自《詩·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2.出自《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3.出自《東坡志林·記過合浦》已濟徐聞,復厄于此乎。
10.
利用;發揮(作用)。
1.出自《人物志·英雄》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2.出自《足兵訓武疏》庶器與人相習,有一器濟一器之用矣。
11.
成功;成就。
1.出自《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
2.出自《抱樸子·博喻》身與名難兩濟,功與神尠并全。
3.出自《春秋說上》賄王事未必濟,賄左右則事必濟。
4.出自《窮愁》今往懇之,事必濟。
5.出自《在黃埔軍校之政治演講》而欲國家富強,則必要國民黨之三民主義能得實行,方能有濟。
12.
濡,沾濕。參見“濟濡”。
1.出自《左傳·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校人乘馬,巾車脂轄,百官官備,府庫慎守,官人肅給。濟濡帷幕,郁攸從之。
13.
充足;齊全。
1.出自《論行營狀·請因朱克融授節后速討王庭湊事》實恐軍用不濟,更須百計誅求。
2.出自《降桑椹》為因延岑文武兼濟,刀馬過人,圣人見喜,官封太尉之職。
3.出自《志異續編·袁彈子》今觀其徒,甚屬不濟。
4.出自《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最高的一個叫朝真洞,洞中泉流跟冰壺、雙龍上下貫通,我因為足力不濟,沒有到。
14.
引申為好。
1.出自《深的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不濟也比“寬嚴大會”上被歪戴上銬子押走的強!
2.出自《新華月報》時運不濟,我們爺兒們淺在這兒啦,外鄉人,是苦命人吶!
15.
猶及、如,比得上。
1.出自《紅樓夢》已經預備下老太太的晚飯,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用過晚飯再過去。果然我們就不濟鳳丫頭了?
16.
通“霽”。雨雪轉晴。
1.出自《爾雅·釋天》濟謂之霽。
2.出自《史記·宋微子世家》曰雨,曰濟。
3.出自《論衡·明雩》旸濟雨濟之時,人君無事,變復之家,猶名其術。
17.
通“隮(躋)”。登上;到達。
1.出自《十七史商榷·漢書五·濟??通》“濟”字本傳同。《詩》“朝??于西”,又“南山朝??”,“濟”與“??”通也。
2.出自《水滸傳》東至日出,西至日沒,兩輪日月,一合乾坤,南及南蠻,北濟幽燕,敢有出來和我爭利物的么?
3.出自《漢書·王吉傳》述舊禮,明王制,敺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
1.象聲詞。
1.象聲詞。
1.指成束的農作物植株。
1.某些植物的莖。
1.五粒松。
〈方〉植物的莖和枝葉(多指莊稼的)青~ㄧ樹~ㄧ玉米~長得很高。
1.指腳氣病。
1.瘧疾。
1.指生疫病而死者。
1.瘧疾。
2.患瘧疾。
1.瘧疾而又泄痢(水瀉痢疾)。
1.見"疴癢"。
1.亦作"痾疹"。
2.指熱性病。
1.像病狂時說胡話。
1.泛指痼疾。
1.見"痾痬"。
1.即莽草。
2.別稱萪米﹑水稗子。一年生草本。夏秋開花。多生于水邊潮濕處。全草和果實可作飼料。
1.即萪草。
1.植物名。
1.下巴。
1.猶情面,面子。
1.下巴和腮幫子。
1.猶言障礙;挫折。
1.磕頭,叩頭。搕,通"磕"。
1.敲詐。
1.垃圾,雜物。
1.即青稞。麥的一種。我國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北部及青海﹑西藏等地栽培。
1.木器合榫的槽。借喻事物的要點﹐關鍵。
1.動物棲身的地方。喻指房屋;家庭。
2.喻歹徒聚居的地方。
1.灌木之類的叢生枝干。
1.一定格式的文章段落。窠﹐用同"科"。
1.凹陷不平貌。
1.猶簇簇﹐團團。聚集貌。
1.動物棲身之所。喻指事業。
1.一種織有團花的絲織品。
1.款目;條項。
1.即窩棚。
1.官職的空缺。
1.一種麥芽糖制成的糖果。也叫繭糖。
1.鳥獸藏身之所。常喻指壞人聚居活動的地方。
1.各種名目的勞役。又稱色役。
1.私娼的俗稱。元雜劇中多作"科子"。
1.安頓。
1.象聲詞。
1.形容大聲。
1.豆科。木質藤本。二回羽狀復葉,總葉軸先端有卷須。花黃色,圓錐花序。莢果木質,長可達一米,由多數節組成,每節一種子。種子扁圓形,富含油分。藤及種子藥用;纖維供造紙或制人造棉。
1.斗嘴,爭吵。
1.亦作"顆凍"。
2.藥草名。即款冬。
1.見"顆涷"。
①小而圓的東西珍珠的~大小不一 ㄧ這個玉米棒子上有多少~?②(糧食)一顆一粒~無收ㄧ精收細打,~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