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2.
名詞
古代稱來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東西),也泛指來自國外的(東西)。
3.
副詞
無理;隨意亂來。
4.
名詞
指胡琴。
5.
代詞
〈書〉疑問代詞。為什么。
6.
名詞
(~子)胡須。
7.
名詞
詳見“胡同”:蒙古語音譯。小街小巷。
8.
名詞
(Hú)姓。
9.
名詞
古指獸類頷間下垂的肉。
1.
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1.出自《詩·豳風(fēng)·狼跋》狼跋其胡。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上》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
3.出自《詩·曹風(fēng)·候人》維鵜在梁
2.
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胡,指器物的下垂部分。
1.出自《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nèi)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3.
下垂。
1.出自《禮記·深衣》袂圜以應(yīng)規(guī)
2.出自《爾雅·釋水》胡蘇。
4.
胡須。
1.出自《金樓子·箴戒》帝紂垂胡,長尺四寸,手格猛獸。
2.出自《送喬仝寄賀君》詩爾來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飛瞋人扶。
5.
遠;大。參見“胡臭”。
1.出自《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2.出自《儀禮·少牢饋食禮》上餕親嘏曰:“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建家室。”
3.出自《逸周書·謚法》胡,大也。
6.
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什么。問事物,亦可置于名詞前問事物性狀。
1.出自《詩·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
2.出自《墨子·兼愛下》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
3.出自《論積貯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
4.出自《漢書·王褒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
5.出自《太平廣記》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
7.
任意亂來。
1.出自《朱子語類》元來無所有的人,見人胡說話,便惑將去。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法聰頻勸道:“先輩休胡想。”
3.出自《西游記》都去地下亂摸,草里胡尋。
4.出自《奈何天·攢羊》[生:]“有多少人馬?”[末:]“難胡應(yīng),又不曾到沙場看點兵。”
5.出自《擠垮它》有客人在這兒,可別胡開玩笑!
8.
核。
1.出自《燕京歲時記·冰胡兒》京師暑伏以后,則寒賤之子擔(dān)冰?賣,曰冰胡兒。胡者,核也。
9.
斗牌時湊成一副,合乎規(guī)定要求,取得勝利時之稱。亦用為一副胡了的牌的計數(shù)單位。
1.出自《四世同堂》她自己胡了牌,隨著牌張的倒下,她報出胡數(shù)來,緊跟著就洗牌。
10.
通“瑚”。古代祭器名。參見“胡簋”。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xué)之矣。”
11.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對西域諸國,漢、魏、晉、南北朝人皆稱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對印度則不稱胡。有時特指中亞粟特人。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粵無镈,燕無函,秦?zé)o廬,胡無弓車。
2.出自《集韻?模韻》胡,虜?稱。
3.出自《藝文類聚》頓遜國,屬扶南,西出海中,國主名昆侖,有天竺胡五百家,兩佛圖婆羅門千余人。
4.出自《洛陽伽藍記·宣陽門》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
5.出自《陪竇侍御靈云南亭宴詩》涼州近胡,高下其池亭,蓋以耀蕃落也。
12.
指胡人。
1.出自《羽林郎》詩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diào)笑酒家胡。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鄧攸避難
3.出自《開天傳信記》祿山豐肥大腹,上嘗問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
4.出自《乘日》詩胡皆躍馬去,雁卻背人飛。
13.
古代稱來自北方和西方民族之物,亦泛指來自國外者。
1.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2.出自如:胡餅;胡桃;胡琴;胡笳;胡椒;胡蘿卜。
14.
古國名。姬姓,春秋時為鄭武公所滅。故址在今河南省漯河市東。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
15.
古國名。歸姓,春秋時為楚所滅。故址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立胡女敬歸之子子野,次于季氏。
16.
胡子。嘴周圍和連著鬢角長的毛。參見“鬍髯”。
1.出自《鐵拐李》卻怎生髼松著頭發(fā)胡著個嘴,刬地拄著條粗拐瘸著條腿。
2.出自《豆棚閑話·虎丘山賈清客聯(lián)盟》〔馬才〕年可三十上下,面方耳大,沿鬢短胡。
3.出自《黔書·柳坑》龍胡盈,鳧臆輕,竹批耳,鏡懸睛。
17.
指頸。
1.出自《漢書·金日?傳》日?挨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
2.出自《朱子語類》狼性不能平行。每行,首尾一俯一仰,首至地則尾舉向上,胡舉向上則尾躓至地。
18.
車轅的頸部。胡,指器物的下垂部分。
1.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立當(dāng)前疾
19.
指多須。
1.出自《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嘲鄧艾吃。
2.出自《侯鯖錄》〔王晉卿〕嘗過鞏洛間,道傍有后唐莊宗廟,默念始治終亂,意斯人必胡。及觀神像,兩眼外皆髭也。
20.
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為什么。問原因。
1.出自《詩·魏風(fēng)·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2.出自《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3.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4.出自《秋聲賦》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21.
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怎么;怎樣。多用以加強反詰。
1.出自《詩·邶風(fēng)·日月》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2.出自《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3.出自《后漢書·橋玄傳》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
4.出自《擢彼喬松》詩靡依靡歸,胡能勿悲!
5.出自《蔣萬為墓志銘》庸人之論,以為名公巨卿,數(shù)百年以來無不起於科目,科目胡可少也!
22.
謂貌似胡人。
1.出自《北史·西域傳·于闐國》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國,貌不甚胡,頗類華夏。
2.出自《結(jié)客少年場》詩發(fā)憤去邊塞,殺胡拜天子。
23.
姓。
1.出自《通志?氏族》胡氏,子爵。其地在今穎州汝陰西二里胡城是也。
1.查勘,檢察。
1.窺見;識見。
1.絕遠。
1.見"遫犖"。
1.傳說中的山名。《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遫龍趘只。"王逸注"遫龍,山名也。趘,赤色,無草木貌也。言北方有鈔之山,陰不見日,名曰遫龍。"一說神名¢興祖補注"《山海經(jīng)》西北海之外有章尾山,有神身長千里,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疑此遫龍即燭龍也。"
1.超絕。
1.遠大豪邁。
1.猶言超世絕俗。
1.指下棋時迂回斡旋以求和。
1.遠行。
1.猶卓越。
1.遼遠。
2.猶超越。
1.指意義深遠。
1.指有韻和無韻的文字﹐亦指賦詩作文的才能。
1.見"詞辯"。
1.亦作"詞辨"。
2.能言善辯﹔能言善辯之才。
1.猶話柄。
1.文詞的光華。
2.指文詞。
1.稱譽擅長文詞的大家﹐猶詞宗。
1.謂詞句不能充分﹑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
1.猶言詞不達意。
1.猶文才。
2.有才氣的詞。
1.見"詞彩"。
1.亦作"詞采"。
2.詞章的文彩。
3.指詞藻。
1.謂語言吞吞吐吐。
1.指文學(xué)侍從之官。亦借指翰林。
1.指誦經(jīng)拜懺的道士。
1.猶文壇。
2.專指詞人薈萃之地。
3.科場。
1.舊指文學(xué)侍從之臣﹐如翰林之類。
1.傳說﹔傳奇。
一作辭典”。匯集語言里的詞語,按一定順序編排,逐一解釋,供人檢索查閱的工具書。有語文詞典、專科詞典和綜合性詞典之分。世界上最早的詞典是中國西漢初編纂的《爾雅》。
1.文詞和音調(diào)。
2.詩和詞的格調(diào)。
3.專指填詞的格調(diào)。
1.訴狀。
1.猶詞鋒。
1.韻文文體之一。即詞。
2.指詞話。元明時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
3.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也指說話﹑文章中的語句。
1.填詞的法則。
2.指語法學(xué)中研究詞的形態(tài)變化的部分。包括詞的構(gòu)造﹑變化和分類等內(nèi)容。
1.謂措詞激切有所冒犯。
1.耗費言詞。
1.見"詞峰"。
1.犀利的文筆或口才。
2.言詞所向﹔話題。
1.辭章的總匯。
1.科舉名目之一。主要考試詞賦。
1.詩文的品格。
2.專指詞的品格。
1.語言學(xué)用語。詞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桌子"里的"桌"﹐"老虎"里的"虎"﹑"學(xué)習(xí)"里的"學(xué)"和"習(xí)"。
1.喻指使詞成為佳作的主要因素。
1.謂背謬違戾。詞﹐通"辭"。
1.指文學(xué)侍從之臣。
1.翰林院。
1.詩文的海洋。喻指眾多詩文的匯集。
1.文學(xué)之士。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