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壷”。
2.
容器名。深腹,斂口,多為圓形,也有方形、橢圓等形制。新石器時代已有陶壺;商周時代的銅壺往往有蓋;到漢代,方形的叫“鈁”,圓形的叫“鐘”。古代用以盛酒漿或糧食。后多為液體盛器,如茶壺、酒壺;也指某些固體物質的盛器,如冰壺、鼻煙壺。現代除陶瓷、金屬制品外,尚有塑料、橡膠等制品。
1.出自《周禮·秋官·掌客》凡諸侯之禮,上公五積,皆眂飧牽,三問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铏四十有二,壺四十。
2.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司鐸射懷錦奉壺飲冰以蒲伏焉。
3.出自《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4.出自《雜詩》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5.出自《燕京歲時記·九月九》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榼,出郭登高。
3.
古代盛箭的鞘袋稱箭壺。
1.出自《水滸傳》中間捧著一位官人,騎一匹雪白卷毛馬……帶一張弓,插一壺箭,引領從人,都到莊上來。
2.出自《故事新編·奔月》箭在壺里豁朗豁朗地響著。
4.
古代滴水計時的器具。
1.出自《禮記·喪大記》君喪,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壺,雍人出鼎,司馬縣之,乃官代哭。
2.出自《周禮·夏官·挈壺氏》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3.出自《文選·鮑照〈玩月城西門解中〉》詩肴乾酒未缺,金壺啟夕淪。
4.出自《更漏子》詞煙月寒,秋夜靜,漏轉金壺初永。
5.
古代宴飲時投壺的用具。
1.出自《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2.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翹關扛鼎,拚射壺博。
6.
古代一種瓦鼓,敲擊以驅水蟲。
1.出自《周禮·秋官·司寇》壺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2.出自《周禮·秋官·壺涿氏》壺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驅之,以焚石投之。
7.
通“胡”。大。參見“壺蠭”。
1.出自《方言》蜂,燕趙之間謂之蠓螉,其小者謂之蠮螉,或謂之蚴蛻,其大而蜜,謂之壺蜂。
2.出自《楚辭·招魂》赤蟻若象,玄蜂若壺些。
8.
通“瓠”。葫蘆。
1.出自《詩·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2.出自《鹖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3.出自《東新橋》詩似賣失船壺,如去登樓梯。
4.出自《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壺,假借為瓠。
9.
姓。漢有壺遂。見《漢書·司馬遷傳》。
1.出自《廣韻?模韻》壺,姓。《風俗通》云漢有諫議大夫壺遂。
1.謂性情平和淡泊。
1.平易恬靜。
1.平定。
1.平易之道。
2.平坦的道路。
1.謂夷人之性。
2.常德。
1.同列﹐同輩。
1.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3.視為夷狄。
1.猶夷踞。
1.謂平定叛亂。
2.指外族入侵的戰禍。
1.殺戮﹐屠殺。
1.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劃﹐共有九﹐第七為夷服。
1.滅亡。
1.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
1.平坦大道。
2.平坦貌。
3.比喻王政。
1.謂性情平和厚重。
1.倨傲﹐傲慢。
1.閉關﹐封鎖關口。
1.清代稱外國人在中國的館舍。
1.又稱西施。春秋越國美女。
1.古代東夷所祭奉之神。
1.猶言洋鬼子。舊時對外國殖民者的憎稱。
1.伯夷和商山四皓的合稱。同為避亂君而隱遁﹐古稱高節之士。
1.即夷貊。
1.指蠻夷荒遠之地。
1.伯夷﹑柳下惠的并稱。古代廉正之士。
1.毀壞。
1.平坦而開闊。
1.絕跡。
1.古九畿之一。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劃﹐共有九﹐第七為夷畿。
1.平易質樸。
1.殺戮。
1.與夷人相鄰的邊界。
1.終止;止息。
1.猶箕踞。形容倨傲無禮。
1.兩腿伸直張開坐在地上。形容隨便﹐不拘禮節。
1.滅絕。
1.考察。
1.指外族入侵的戰禍。
1.平和曠達。
2.閑適放達。
3.平坦而寬闊。
1.坦蕩﹐寬闊。
1.古指各少數民族的音樂。
1.官名遼代置夷離畢院﹐掌刑獄﹐為北面官。設有夷離畢﹐左﹑右夷離畢﹐知左﹑知右夷離畢事等官。見《遼史.百官志一》。
1.官名。契丹族各部軍事首領的名稱。
1.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之稱。
2.指外國侵略者。
1.猶盛衰。
1.平地。
1.平坦的道路。
1.殺戮。
1.平列;等同。
2.常類﹐平常之輩。
1.古稱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亦借指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