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帽子上的帶子,用來把帽子系在頭上。
2.
動詞
〈書〉包舉。
1.
古代冠冕上的帶子。由頷下向上系于笄,垂馀者為纓。
1.出自《禮記·禮器》管仲鏤簋,朱纮,山節(jié),藻棁,君子以為濫矣。
2.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九》冕前有旒,惡多所見也;纊纮珫耳,惡多所聞也。
3.出自《城南聯(lián)句》戰(zhàn)服脫明介,朝冠飄彩纮。
2.
編磬成組的繩子。
1.出自《儀禮·大射》鼗倚于頌磬西纮。
3.
綱。提網(wǎng)的總繩。
1.出自《文選·班固〈西都賦〉》罘網(wǎng)連纮,籠山絡野。
4.
維系;包舉。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橫四維而含陰陽,纮宇宙而章三光。
5.
猶維。指天地的周界。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道盡途殫,回車而還。消搖乎襄羊,降集乎北纮。
6.
通“宏”。宏大。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
7.
帽帶中間寬闊,故引申為寬大。
1.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器圜以閎
8.
引申為網(wǎng)。
1.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兗兗溶溶,遙噱乎纮中。
1.污穢貌。
2.猶涊然」出貌。
1.污濁。
1.薺菜的一種,莖梗上有毛。十字花科遏藍菜屬植物。種子或全草入藥,嫩苗作野菜。
1.南北朝時期,對江西九江﹑豫章一帶人的辱罵之詞。
1.譏諷;嘲笑。
2.遺棄;冷落。
1.古代傳說中的精怪名。
1.奴仆。
1.希望;期待。
1.煩惱;折磨。
2.戲弄。
3.疑惑。
4.猶僥幸。
1.南北朝時指江西九江﹑豫章一帶地區(qū)的口音。
1.南朝人譏稱江西九江﹑豫章一帶人的語音。
1.分別門類。
1.分辨事理。
1.連毛發(fā)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1.光亮貌。
1.指白種人。
1.謂人膚色白凈。
1.指白種人。
1.明亮貌。
1.照耀。
1.見"犀仆"。
1.即犀毗。黃金帶鉤。
1.堅固的遮蔽物。
1.用犀角制的似璧的裝飾品。
2.墨的美稱。
1.對武將儀表的尊稱。
1.強兵。
2.鋒利的兵器。
3.見"犀仆"。
1.指犀柄麈尾。
1.以犀角為柄的麈尾。魏晉名士清談常持麈尾。
1.犀象。布,"象"字之訛。
1.堅固的車子。
1.亦作"犀椎"。
2.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小槌。
1.即犀角帶。
1.明代的一種官服。飾以犀角的腰帶和飾以獅子花樣的補子,為上品官的服飾。
1.用犀角制成的導發(fā)具。古人用以引發(fā)入冠幘。
1.猶犀照牛渚。
1.犀皮制的席。
1.頭頂骨隆起如犀角,腳掌上有龜背紋。舊時所謂貴人之相。語本《后漢書.李固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j文。"李賢注"鼎角者﹐頂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謂骨當額上入發(fā)際隱起也。足履j文者二千石﹐見《相書》。"
1.劃分。古代傳說有水獸名水犀,出入有光,水為之分開,故云。
1.古時爐香之一。
1.犀牛皮。
1.犀角制的弓。泛指強弓。
1.如犀角之額骨。所謂貴者之相。
1.用犀角制的毛筆管。亦借指毛筆。
1.犀牛所發(fā)的光。
2.銳利的眼光。
1.即犀甲’,鎧甲。
1.犀角燃燒的火焰。喻銳利的目光。
1.犀牛皮制的鎧甲。犀皮不常有,或用牛皮,亦稱犀甲。
2.借指軍隊。
1.用犀角制的詔書封檢。借指詔書。
1.犀牛角。可入藥,也可制器。
2.指額上發(fā)際隆起之骨。相士以為貴相。
3.借指筍。
1.飾有犀角的腰帶。非品官不能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