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仇視;怨恨。
2.
動詞
懊悔,令人懊悔或怨恨的事。
3.
動詞
〈書〉仇恨;悔恨。
1.
怨恨,仇視。
1.出自《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2.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3.出自《水滸傳》丘岳瘡口已完,恨入心髓,只要活捉張清報仇。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他心中把茍才恨如徹骨。
5.出自《雷雨》你小心,我哥哥恨透了你。
2.
失悔;遺憾。
1.出自《史記·商君列傳》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后山陵之事。
3.出自《復愁》詩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4.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世常謂漢文不用賈生以為深恨。
5.出自《儒林外史》小弟們還恨得知此事已遲,未能為先生洗脫,心切不安。
3.
惦念。
1.出自《論衡·死偽》宣子睹其不瞑,以為恨其子吳也。人情所恨,莫不恨子,故言吳以撫之。
4.
通“很”。違逆;狠戾。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二十》景公賜晏子邑,晏子辭。田桓子謂晏子曰:“君歡然與子邑,必不受以恨君,何也?”
2.出自《戰國策·齊策四》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
3.出自《漢書·劉向傳》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
1.即受命璽。
1.只接受上級布置的任務,而如何完成則不受上級指令的約束。
1.皇帝印璽稱傳國璽,因皇帝自稱受命于天,所以也叫受命璽或受命寶。
1.獲得名稱。
1.受取;容納。
2.接受賄賂。
1.謂受責難。
2.遭受磨難。
1."推盤"的對稱。也叫"接盤"。舊中國商業中商人購買別人商店的全部財產(如設備﹑用具﹑貨物等),繼續經營,稱受盤。
1.受到欺騙。
1.舊時婚俗,女家接受男家之聘禮,稱受聘。
2.接受聘請。
1.稟受自然之氣。
2.遭受欺侮和壓迫。
1.比喻經常被當做抱怨或泄憤對象的人。
1.遭受貧困。
1.接受賄賂。
1.捕獲力竭的(野獸)。
1.受委屈。
1.接受;領取。
2.指貪污受賄。
1.接受國家或上級委托的權力(做某事)。
1.中暑。
2.受到高溫度的影響。
1.授任,任命。
2.接受委任。
1.遭受侮辱。
1.見"受禪"。
1.身體或物體部分地受到損傷。
洞穴壁畫。發現于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屬原始社會時期的作品。畫中野牛四肢蜷縮在一起,頭深深埋下,背則高高隆起,顯示出因受傷而痛苦不堪的樣子。造型基本寫實,并帶點夸張,顯示出原始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1.受賞賜。
1.謂傳授箭法或繼承箭法。
1.懷孕。
1.古代出兵祭社,其名為宜。祭畢,以社肉頒賜眾人,謂之受脤。
2.稱受命統軍為"受脤"。
1.猶稟性。
2.投生,投胎。
1.遇到的天時。
1.接受職事或職務。
2.受所教之事。
3.句子里受動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報"的"報","貓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詞不一定做句子的賓語,如"衣服送來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語。
1.娶妻。
1.謂祭祀之前,先申儆戒。
1.猶呼應,傳遞。
2.指學問的傳受。
1.謂接受文化教育。
1.即中暑。患中暑病。有的方言叫發痧。
1.接受委任。
1.收受私賄。
1.接受死的處罰。
2.術士所稱之兇神名。
1.佛教以每年七月十五日為受歲之日⊥尚于夏季安居修學,學畢,增一法臘,故稱。
2.泛指增加一歲。
1.婦女或雌性動物體內受精。
1.古代有授給人民田地的制度,民年二十后可受公家分與的田地,六十歸還。參閱《漢書.食貨志上》﹑《通典.食貨一﹑二》。
1.中聽;好聽。
1.接受他人的叩頭禮。
1.《尚書中候》載,河伯曾以河圖授大禹,后因稱帝王受命登位為受圖。
1.授予封地。
1.接受人家的委托。
1.受污染。
1.承擔放款者所規定的利息。
2.收取的利息。
1.基督教徒接受洗禮。
1.古時接待諸侯的一種禮節。
2.接受祭禮。
3.享受,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