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干涸。
1.
水枯竭。
1.出自《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
2.出自《孟子·離婁下》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3.出自《漢書·公孫弘傳》山不童,澤不涸。
4.出自《原李耳載·潭險龍升》一日大風雷,有金龍從潭躍出,隨云而升,遺斗大鱗片,水漸涸。
5.出自《述懷》詩因為我有這不涸的,永遠不涸的流泉,在我深深的,深深的心澗之中繚繞。
2.
竭;盡。
1.出自《管子·牧民》錯國於不傾之地,積于不涸之倉,藏于不竭之府。
2.出自《七修類稿·義理·脾胃視聽》男子八八六十四歲,女人七七四十九歲,氣血既衰,耳目之聰明減矣;積日又久,氣血涸矣。故人至上壽,雖無疾病亦死。
3.
堵塞。參見“涸塞”。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悲太山之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4.
通“沍”。參見“涸凍”、“涸陰”。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上》春以脯酒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
2.出自《遂初賦》薄涸凍之凝滯兮,茀溪谷之清涼。
3.出自《西京賦》其遠則九嵏甘泉,涸陰冱寒。
4.出自《雜詩》東壁正昏中,涸陰寒節(jié)升。
5.出自《晉書·文苑傳·王沈》東野丈人觀時以居,隱耕污腴之墟。有冰氏之子者,出自冱寒之谷,過而問涂。丈人曰:“子奚自?”曰:“自涸陰之鄉(xiāng)?!?/p>
5.
謂排干水。參見“涸漁”、“涸澤”。
1.出自《呂氏春秋·應同》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乾澤涸漁則??龍不往。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
3.出自《文子·上仁》貪主暴君,涸漁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1.石名。因石上有浪花痕得名。宋蘇軾有《雪浪石》詩﹐題解引張蕓叟《畫墁集.蘇子瞻哀辭》"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
1.積雪覆蓋著的山脊。
1.梨名。肉嫩白如雪﹐故稱。
2.爆仗名。
1.見"雪里蕻"。
1.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變種﹐葉子長圓形﹐有銳鋸齒及缺刻﹐花鮮黃色﹐種子褐色。雪天諸菜凍損﹐此菜獨青﹐故名。莖和葉子是普通的蔬菜﹐通常腌著吃。亦稱"雪里紅"。
1.指竹。
2.草名。生田埂間﹐無枝梗﹐葉鋪地生﹐雪天開小花﹐也叫過冬青。
1.見"雪中送炭"。
1.指急需之物。
1.洗雪審理。
1.雪珠兒。
1.紙的一種。一面光滑﹐常用來做信箋﹑寫公文﹑印招貼傳單等。
1.即雪蓮花。
1.草本植物﹐葉子長橢圓形﹐花深紅色﹐花瓣薄而狹長。生長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地高山中。花可以入藥﹐有滋補﹑調經等作用。文學上作為英勇頑強的象征。
1.潔白的絹帛。
2.比喻明潔的水流。語本南朝齊謝杋《晩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1.白色魚鱗。借指魚。
1.積雪的山嶺。
2.佛教圣地或僧侶住地。
3.即今四川岷山。
4.比喻巨浪。
1.佛經中雪山大力白牛。
1.積雪的瓦溝。
1.方言。即冰錐子。
1.白色羽毛。
2.用來指鶴。
1.雪融化時的滴水。
1.落葉灌木。葉子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有光澤﹐花白色﹐有香氣。供觀賞。也叫過街柳或稻柳。
2.宋代婦女在立春日和元宵節(jié)時插戴的一種絹或紙制成的頭花。
3.舊時喪家在靈前供奉或出殯時用做儀仗之物。用白紙花連綴成串﹐掛在木棍上而成。
1.積雪的田埂。
2.指雪浪。
1.被大雪封蓋的房舍。
1.指白色的海浪。
1.即白鷺。
1.白色絲線。
1.在雪地行走所穿的鞋子。
1.雪人。
1.猶言白茫茫一片。
1.因雪地上反射的強烈的光長時間刺激眼睛而引起的視力障礙。癥狀是眼睛疼痛﹐怕見光﹐流淚﹐嚴重時失明。
1.白色羽毛。
2.指白色花瓣。
3.指白發(fā)。
1.一種擋風雪的帽子。
2.比喻積雪的山頂。
1.即將下雪的狀態(tài)。
2.雪白的面容。
1.梅花色白﹐故稱。
1.昭雪赦免。
1.經開水沖泡后﹐上面有一層白色泡沫的茶。
1.一種名茶。因泡后湯呈鮮白色﹐故稱。
1.方言。向日葵籽。
1.飄雪迷漫如幕障。
1.形容非常嫩。
1.雪后泥路。
2."雪泥鴻爪"的略語。
1.同"雪泥鴻爪"。
1.即雪衣女。
1.嫩藕。嫩藕色白﹐故稱。
1.雪花。
2.形容像雪花一樣白。
3.比喻白色的花。
4.形容連續(xù)不斷。
1.飄泊無定的魂魄。
2.借指具有高尚品格的靈魂。
1.積雪的水邊。
1.積雪散發(fā)出來的寒氣。
2.白色云氣。
1.揩拭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