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悔恨,心中感到有所缺欠。不滿意;失望。
1.
恨,怨恨。
1.出自《國語·齊語》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茍;陵阜、陵、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王祥〕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
3.出自《宋史·岳飛傳》俊於是大憾飛,遂倡言飛議棄山陽,且密以飛報世忠事告檜。
4.出自《寶劍》詩寶劍復寶劍,羞將報私憾。
2.
指心懷怨恨的人。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二憾往矣,弗備,必敗。
3.
遺憾;不滿意。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猶有憾。
2.出自《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娶妻得如此,吾無憾矣。
3.出自《贈王仲縉序》今越二三百載,姓名猶灼然在人耳目,則區區之富貴者何足道,士之貧賤又何足憾哉!
又稱陸緣海”,簡稱緣海”或邊海”。瀕臨大陸,被半島、島嶼或群島與大洋分開的海,如黃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等。
以兩種或多種學科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科學。如以地質學和化學為基礎的地球化學、以物理學和生物學為基礎的生物物理學等。
靠近國界的;遠離中心地區的~地區ㄧ~縣份。
1.有關邊界雙方的條約或協議。
1.比喻邊境重鎮。
1.見"邊餉"。
邊境地區的寨子。
1.見"邊障"。
1.邊地軍營中的帷帳。
1.亦作"邊鄣"。亦作"邉障"。
2.邊境上的城堡﹑要塞。
1.邊境地區的要塞重鎮。
2.指鎮守邊地的軍事長官。
1.邊地的政事。
1.佛教語。五見之一。指執著片面極端的邪見。分為二種。常見,認為我常住不變;斷見,認為我可以不受果報。
1.邊境地區的官職。
1.邊防制度。
1.猶邊民。
1.亦作"邉州"。
2.靠近邊境的州邑。泛指邊境地區。
1.束發的帶子。
2.猶邊人。明何景明有《贈邊子》詩"自予辭京邑﹐念子守南服。"
3.邊緣。
1.邊地。
2.邊際。
1.猶邊報。
1.守邊的軍士。
1.指祭祀。
1.舊指邊疆官吏政績考核獲得第一。
1.佛教語。指僧人犯淫﹑盜﹑殺人﹑大妄語等四重罪。犯此罪者為佛海邊外人,不堪重入凈戒之海,故稱。見唐道宣《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上三。
1.坐不正貌。
1.刺傷。
1.以石針治病。喻忍痛除惡。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朔風~。
1.砭藥。引申為救世的良方。
1.古代的治病方法。用石針刺叫砭,用艾火炙叫灸。
1.用石針刺磨患處,引申為救時除弊。
1.猶砭灸。
古代治病用的石針或石片。
1.救治庸俗。
1.謂救治固執守舊者。
1.降低;減弱;萎縮。
1.治病的針和藥。
1.謂救治凡庸鄙陋。
1.用石針刺穴,用藥物熨貼患處。謂救治病痛。
1.見"砭針"。
1.針砭治病。
1.砭灸。
籩和豆。古代食器,竹制為籩,木制為豆。引申指祭祀籩豆之事。
1.古代的兩種祭器。
1.以棗栗為祭品的祭祀。
1.籩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兩種盛器名。
1.獸名。
1.獺屬。
1.編排起來的貝殼。常用以比喻潔白整齊的牙齒。
1.平民所居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