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保衛,抵御。
1.
抵御;護衛。
1.出自《禮記·祭法》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2.出自《三國志·蜀志·姜維傳》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此精卒,止可令守城,萬一寇至,城中誰與捍敵!
4.出自《圣武記》哈達乞援于明,不許,請入捍邊,又不許。
5.出自《原強》由是以捍風雨,衛室家,雖資之數百年可也。
2.
抗拒;抵制。
1.出自《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對捍詔使,無人臣之禮,大不敬者死。
2.出自《松窗雜錄》上嘗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3.
堅實貌。
1.出自《管子·地員》壤土之次曰五浮。五浮之狀,捍然如米。
4.
古代射者左臂所著的皮質袖套。又名拾、遂。
1.出自《逸周書·器服》簟籥捍。
2.出自《禮記·內則》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
5.
通“悍”。勇猛;強悍。
1.出自《韓非子·五蠹》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
3.出自《魏書·術藝傳·劉靈助》時幽州流民盧城人最為兇捍,遂令靈助兼尚書,軍前慰勞之。
1.古時美女名。
1.日影移動。猶言經過了一段時間。
1.篡奪國家政權。
1.動搖國基及民心。
1.將過失轉推于他人。
1.移文彈劾。
1.巡回防查。
1.所遷移的民戶。
1.移植花木。
1.靠憑;將身體靠在他物之上。
2.依賴;依靠。
3.指所依賴的人。
1.怪僻;獨特而不合于俗。
1.見"倚郭"。
1.依賴;依靠。
1.亦作"倚闌"。
2.憑靠在欄干上。
1.見"倚欄"。
1.奇麗。倚,通"奇"。
1.倚靠在樓窗或樓頭欄干上。
1.古人為父母守喪時居住的簡陋棚屋。
2.謂父母倚靠廬舍盼子歸來。
1.謂父母望子歸來之心殷切。
2.即倚廬。
1.一只車輪。
1.靠在馬身上。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絶可觀。"后人多據此典以"倚馬"形容才思敏捷。
1.《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晩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后因以"倚門"或"倚閭"謂父母望子歸來之心殷切。
2.靠著門。
3.舊指妓女接客。
1.謂依傍或因襲他人。
1.舊指妓女賣淫。
1.見"倚門賣笑"。
1.指妓女。
1.隨順貌。
1.免除。
1.謂受信用和寵幸。
1.依據,根據。
1.倚重親近。
1.要強,好勝。
2.倚恃﹑憑借強力。
1.傾側的危墻。
1.傾斜。
1.帽名。
1.靠著船槳。指泛舟。
2.把船槳擱置一邊。謂停止航行。
1.謂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
1.謂依靠別人生活。
1.倚重信任。
1.謂和著瑟聲。
1.謂傾斜。
1.即萻甫。古時視為瑞草。
1.把身子靠在某一物體上。
1.依照歌曲的聲律節奏。
2.指按譜填詞。
1.聳立的石頭。
2.靠在石上。
1.見"倚市門"。
1.僻邪之事。《荀子.榮辱》"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三》引此句,云"'倚'為'邪'也",即僻邪。一說謂怪異之事,見王先謙集解。
1.仗著勢力。
1.依靠仗恃。
1.梯子。
2.靠著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