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古代祭祀時舉火,以祛除不祥。
2.
名詞
〈書〉報警的烽火。
3.
名詞
古代祭祀用的火炬。
1.
指祭祀中舉火。
1.出自《周禮·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
2.
古代祭祀用的火炬。參見“爟火”。
1.出自《饗神歌》田燭置,爟火通。
2.出自《郊祀奏議》當郊之歲,以夏至祀地祗於方澤,上不親郊而通爟火,天子於禁中望祀。
3.
祭祀中最先使用火的人。
1.出自《周禮·夏官·司爟》凡祭祀,則祭爟。
4.
日常生活用火。
1.出自《周禮·夏官·序官》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
5.
報警的烽火。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爟者,烽火之爟也,邊亭之警候。
2.出自《煄光賦》山熠燿以矜幽,城爟爝而增晷。
6.
星名。屬鬼宿,共四星,分屬今之巨蟹座及雙子座。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軒轅西四星曰爟。
1.猶預測。
2.猶言倒數。謂由后向前﹑由下至上推算。
1.與水流方向相反。
逆著水流行船,不用力就要后退。比喻不努力學習、工作,就要退步。
1.逆與順。多指臣民的順與不順,情節的輕與重,境遇的好與不好,事理的當與不當等。
2.指星辰的逆行與順行。
1.不正常死亡。
1.違反上下位次的祭祀。
1.猶迎送。
1.亦作"?泝"。
2.見"逆溯"。
1.亦作"?泝"。
2.逆水而上。
3.自下向上或自后向前推算。
1.預測;事先探知。
1.亦作"?濤"。
2.頂著浪濤。
1.謂違背天意或天道。
1.違反天意,殘害萬物。
1.背逆天意正道。
1.謂違背天理人情。
1.舊謂君王不聽諫言。
1.叛亂的圖謀。
1.叛逆的人。
1.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測。
1.后退;倒退。
1.叛逆的漁民。網,網戶,指漁民。
1.猶違逆。
1.亦作"逆遖"。
2.迕逆不順。
1.謂防御時以小部隊進行的反擊。
2.侵擾;侵襲。
1.預先。
1.反方向。
1.預先消滅。
1.預知。
1.叛逆邪惡。
1.叛逆之心。
2.不合心意。
1.事先即相信別人誠實不欺。
1.倒行;不按正常方向行進。
2.指逆流而行。
3.背君而行。
1.猶言倒行逆施。
1.叛逆的形跡。
1.佛教謂預修佛事以求死后之福。
1.事先應許。
1.昏亂糊涂。
1.混亂潰散。
1.胡亂行事。
因遭戰亂而流離失所白首相逢征戰后,青春已過亂離中。
1.方言。比喻秩序混亂。
1.放縱恣行。
2.橫渡江河。
3.水流不循常道。
4.紛亂的水波。
1.作亂的途徑。
2.叛亂侵奪。
①泛指違反倫理的行為禮樂之紊既不可言,而亂倫逆理之事紛紛然。②專指為法律或習俗所禁止的近親間的性行為亂倫行為為社會所不齒。
1.形容紛亂或煩亂。
1.忙亂。
1.雜亂。
1.指禍亂的原由。
1.作亂的人家。
1.亂民。
2.禍亂的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