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奇異,不平常。
2.
動詞
覺得奇怪。
3.
動詞
責怪;埋怨。
4.
名詞
妖怪;怪異的人或事物。
5.
副詞
〈口〉很;非常。
6.
名詞
(Guài)姓。
1.
亦作“恠”。
2.
奇異的事物。
1.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2.出自《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羊。
3.出自《搜神記》漢獻帝建安中,東郡民家有怪。無故甕器自發(fā),訇訇作響,若有人擊。盤案在前,忽然便失。
4.出自《琵琶記·副末開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
3.
驚異,覺得奇怪。
1.出自《荀子·天論》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出自《論衡·感虛》天地為圖書,倉頡作文字,業(yè)與天地同,指與鬼神合,何非何惡,而致雨粟、神(鬼)哭之怪(哉)?
3.出自《羌村》詩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4.出自《戒庵老人漫筆·黃叔揚傳》鉞喜再拜,即從濙入舟,至其舍,與數冊書去。自是數數來易,濙怪其頻,舉所借書問之,悉記憶無忘者。
4.
怪不得,難怪。
1.出自《玉壺清話》﹝宋仁宗﹞又問:“卿是那個梁家?”對曰:“先臣祖顥,先臣父固,俱中甲科,獨臣不肖,於張?zhí)魄浒裥虚g及第?!鄙显唬骸肮智涿婷部嵝ち汗?。”
5.
責怪,埋怨。
1.出自《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矣哉!
2.出自《過陳琳墓》詩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3.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止望回家圖自在,豈料爹娘也怪吾。
4.出自《秋》周氏瞪了淑華一眼,有點怪淑華多嘴。
6.
很,非常。
1.出自《蕉帕記·倩媒》呀!相公身上怎么怪香的?
2.出自《聊齋志異·阿繡》見北向一家,兩扇扉開,內一女郎,怪似阿繡。
3.出自《紅樓夢》寶釵笑道:“罷,罷!怪熱的,甚么沒看過的戲!我不去?!?/p>
4.出自《駱駝祥子》大概有十一點多了,祥子看見了人和廠那盞極明而怪孤單的燈。
7.
姓。上古炎帝臣有怪義。見《春秋元命苞》。
1.出自《正字通?心部》怪,姓。《春秋元命包》:“炎帝臣怪義?!?/p>
8.
奇異,罕見。
1.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
2.出自《游褒禪山記》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3.出自《七根火柴》草地的氣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明星稀的好天氣,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濃云從平地上冒出來,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
9.
引申為討厭。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同甫雖怪道學,卻與朱晦庵相好。
2.出自《琵琶記·牛氏規(guī)奴》怪聽笙歌聲韻,惟貪針指工夫。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wèi)。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