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鞕”。
2.
魚骨;魚刺。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魚七,縮俎寢右
2.出自《感懷》詩茹鯁喉尚隘,負重力未壯。
3.出自《本草綱目·鱗四·魚魫》魚骨曰鯁,曰刺。
3.
骨、刺等卡在喉中。
1.出自《漢書·賈山傳》養三老於大學……祝?在前,祝鯁在后。
2.出自《禮記·內則》魚去乙
3.出自《后漢書·來歙傳》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
4.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杜排長,你咋不吭啦?是不是豬骨頭把你的喉嚨鯁住啦?
4.
阻塞;堵塞。
1.出自《文選·劉孝標〈辨命論〉》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
2.出自《亂后行經吳郵亭》詩獯戎鯁伊洛,雜種亂??轅。
3.出自《張文定公墓志銘》餉道一鯁,兵安所仰食?
4.出自《陶庵夢憶·西湖香市》壬午,虜鯁山東,香客斷絕,無有至者,市遂廢。
5.出自《生活的贊歌·老人》老人越看胡子越翹,仿佛有塊石頭鯁在心上。
5.
謂阻撓,從中作梗。
1.出自《新唐書·劉弘基傳》王威等鯁大事,弘基與長孫順德伏合后,麾左右執之。
6.
害,禍患。
1.出自《國語·晉語六》今治政而內亂,不可謂德;除鯁而避強,不可謂刑。
2.出自《后漢書·段颎傳》昔先零作寇,趙充國徙令居內,煎當亂邊,馬援遷之三輔,始服終叛,至今為鯁。
7.
直,正直。
1.出自《后漢書·來歙傳》夫理國以得賢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愿陛下裁察。
2.出自《隋書·陰骨儀傳》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
3.出自《新唐書·劉蕡傳》萬口籍籍,嘆其誠鯁。
8.
指正直的人。
1.出自《史綱評要·宋熙寧七年》疏遠奸諛,進用忠鯁。
9.
通“哽”。參見“鯁涕”。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下·靈帝何皇后》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
10.
通“更”。輪流更替。
1.出自《三國志·魏志·李傕傳》相攻擊連月,死者數萬
11.
見“鯁鯁”。直言抗爭貌。
1.出自《水調歌頭·壽參政徐意一》詞鯁鯁嬰鱗語,不改鐵心堅。
2.出自《萬古齋公傳》於義有違,雖田夫野人女子之言,皆為之屈服;及引義爭是非,雖遇達官勢人,鯁鯁反覆,必伸己說,不少媕婀。
1.猶華翰。對人書信的敬稱。
傳說中的神仙洞府瑯fe3285亍
1.香菜。
1.即榔頭。錘子。
1.見"榔槺"。
器物長大,笨重,用起來不方便。
1.亦作"梠梠"。
2.挺拔貌。
3.象聲詞。
1.亦作"樃梅"。
2.木名。
1.落葉喬木。葉子互生,秋天開淡黃色小花,結翅果,橢圓形。木材堅硬致密,可制車輪﹑農具等。也寫作"朗榆"。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朗榆》。
1.亦作"硠祃"。亦作"硠?"。
2.雷聲。
3.物相擊聲。
1.石相擊聲。
2.形容他物相擊聲。
3.堅強。
1.見"硠磕"。
1.雜草敗禾。
1.比喻人庸庸碌碌不成材。
2.形容樣子狼狽。
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比喻壞人。
1.亦作"鋃鏜"。鐵鎖鏈。拘系罪犯的刑具。
2.表示被鐵鏈子鎖著。
3.笨重貌。
4.懸鈴。
1.見"鋃鐺"。
1.即狼筅。兵器名。
1.蟬的一種。體長七八分﹐色黑﹐雜黃綠斑紋﹐腹部面有白粉﹐翅無色透明。
1.雄蟹的別名。
1.身材高長的人。
1.鋃鐺。
1.多指比較大的錘子。敲打用的手工具。
1.悲涼。
1.高深。
1.穎悟超群。
1.高潔的胸懷。
1.亦作"朗鬯"。
2.明白暢達。
3.謂聲音響亮流暢。
4.爽朗舒展。
5.清瑩流轉。
1.見"朗暢"。
1.明白透徹。
2.明凈。
3.指清秀。
4.爽朗通脫。
1.清澈。
2.清楚﹐明晰。
1.豁達;明達。
1.清晨。
1.高聲彈奏。
1.清亮的笛聲。
1.高調。謂高聲吟唱。
1.高聲諷誦。
1.見"朗個"。
1.亦作"朗格"。
2.方言。猶怎么。
1.蛤蜊的一種。
1.明亮開闊。
2.顯豁。
1.明鏡。
1.高尚的操守。
1.明凈。
1.明快;敏捷。
1.開豁的胸襟。
1.明凈。
1.明鏡。
1.見"朗儁"。
1.見"朗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