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兄,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親屬中同輩而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子(疊)。
2.
名詞
稱呼年紀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親熱意)。
3.
名詞
(Gē)姓。
4.
名詞
年輕女子稱自己的情人(多見于民間歌謠)。
5.
名詞
對青年男子的謔稱或昵稱。
1.
“歌”的古字。按,《說文·可部》:“哥,聲也,從二可。古文以為歌字。”段玉裁注:“《漢書》多用哥為歌。”參見“哥詠”。
1.出自《節賦》黃鐘唱哥,九韶興舞。
2.出自《宋書·樂志一》前漢有虞公者,善哥,能令梁上塵起。
3.出自《陳書·皇后傳·后主張貴妃》選宮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令習而哥之。
2.
對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長的稱呼。
1.出自《祭浮梁大兄》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伏惟哥孝友慈惠,和易謙恭。
2.出自《保衛延安》剛才,自己誤會了哥的意思。
3.
對同族中兄長的稱呼。
1.出自《四川日報》我知道小伙子的一個叔伯哥在石板坡礦區打工。
2.出自如:叔伯哥。
4.
對親戚中兄長的稱呼。參見“哥哥”。
1.出自《家》拉胡琴的是大表哥。
5.
對與自己年齡相近的男子的尊稱或昵稱。
1.出自《醒世姻緣傳》如老哥們替人討這廩生名色,約要多少謝禮?
2.出自如:李大哥。
6.
特指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稱呼。
1.出自《掛枝兒·噴嚏》對妝臺,忽然間打個噴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個信兒。
2.出自《民間情歌·出了衙門手牽手》鐵打鏈子九尺九,哥拴脖子妹拴手。哪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門手牽手。
7.
唐代常稱父為哥。參見“哥哥”。
1.出自《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
2.出自《舊唐書·棣王琰傳》〔李琰答玄宗〕惟三哥辯其罪人。
8.
語氣詞。相當于“啊”、“呵”。
1.出自《牡丹亭·勸農》扛酒去前坡,幾乎破了哥。
2.出自《掛枝兒·性急》這等著意哥。
9.
宋代著名瓷窯“哥窯”的簡稱。
1.出自《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次窯器,古曰柴、汝、官、哥、均、定。
2.出自《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內府瓷器變價》古云:美食不如美器,官、哥、定、汝,何以加茲?
1.動作與靜止。
2.行動;舉止。
3.起居作息。謂日常生活。多用作書信中的問候語。
4.古代監獄的別名。
1.勞動眾人。
2.驚動眾人。
指說話別光~,快干活!
①全身或身體的一部分的活動這一節操有四個~ㄧ~敏捷。②活動;行動起來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
1.因寒冷而凍結的毛筆。
1.猶言冰封。
1.寒冬的狂風。
1.凝結成冰。
2.猶寒冰。
1.形容寒冷透涼之狀。
1.使草受凍。
2.指經冬未死的草。
局部皮膚因受低溫損害而成的瘡。
1.嚴寒刺骨貌。
1.受凍皴裂。
1.象聲詞。
經過冰凍的豆腐。
1.受凍挨餓。
農業上指由于氣溫下降使植物體的組織受到破壞。
1.挨凍受寒。
1.凍筆。
1.猶言冰封。
1.肢體因受凍而僵硬。
①液體遇冷凝結;使物體受凍凝結。②比喻阻止流動或變動(指人員、資金等)~存款。③比喻暫不執行或發展協議~ㄧ~雙方關系。
1.比喻困難和障礙象冰凍融解那樣消釋。
1.因凍極而不能開口做聲。
1.指數九日子。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1.寒涼的酒。
1.橘的品種之一。
1.指山林中寒涼的霧氣。
1.冬季釀造﹑及春而成的酒。亦稱春酒。
1.指春天的雷。因天氣未暖,還沒解凍,故稱。
1.形容老人面色。
1.凍梨。
1.冷酒。
1.猶言寒冽。謂冰冷;極冷。
1.因寒凍而開裂。
1.即冰。
1.冬天的柳。
1.凍得發抖的樣子。
1.冰輪。比喻又圓又明的月亮。
〈書〉寒冷饑餓;受凍挨餓。
1.因遇冷而凝結。
2.引申為凝聚。
1.指晉王祥臥冰求鯉事。《晉書.王祥傳》"王祥字休征,瑯邪臨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后因以"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
1.形容冷得發抖。
1.樹木名。即冬青。
1.寒涼的泉水。
1.寒天受凍的鳥雀。
1.指唐昭宗受朱溫脅迫,由長安遷都洛陽事。《資治通鑒.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館于興德宮,謂侍臣曰'鄙語云"紇干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樂處。"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視。"后因以"凍雀唐昭"為典,指處于窮途末路境地的帝王。
1.受凍之民。
機體的組織由于低溫而引起的損傷。輕的皮膚紅腫,灼痛或發癢,重的皮膚 起水泡,最重的引起皮膚、肌肉甚至骨骼壞死。
1.一種可作印章和工藝品的石料。俗稱蠟石。其質地細密滑潤,透明如凍,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