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被單等織物。
2.
動詞
〈書〉包扎;裹。
3.
〈書〉同“袱”。
1.
亦作“襥”。
2.
包裹,包袱。
1.出自《南史·王華傳》華時年十三在軍中,與嵌相失,隨沙門釋曇冰逃,使提衣襆從后,津邏咸疑焉。
2.出自《聊齋志異·王者》州佐解襆出函,公拆視未竟,面如灰土。
3.
被;行李。
1.出自《世說新語·政事》劉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襆,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不敢夜行?!?/p>
2.出自《太平廣記》船人待暹不至,棄襆於岸便發。
3.出自《聊齋志異·王六郎》眾乃折柬抱襆,爭來致贐,不終朝,饋遺盈橐。
4.出自《小青傳》然病益不支,水粒俱絕,日飲梨汁盞許,益明妝冶服,擁襆欹坐。
4.
用作表示包裹、包袱的量詞。
1.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趙安﹞因行野外,見衣一襆遺墓側,安以無主,遂持還。
5.
謂用布單或巾帕包裹。
1.出自《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呼兒襆衣辦舟楫,一日百里豈憚勞。
2.出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年》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皂紗全幅向后襆發,仍裁為四腳。
6.
用以覆蓋或包裹衣物等的布單、巾帕。
1.出自《馬》詩香襆赭羅新,盤龍蹙鐙鱗。
2.出自《資治通鑒·隋文帝仁壽二年》每朝令進二溢米,而私令取肥肉脯鮓,置竹筒中,以蠟閉口,衣襆裹而納之。
3.出自《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兩旁設綾錦綏絡香襥。
1.猶言兒郎輩。古代上梁文中的套語。
1.象小孩一樣加以撫愛,象野獸一樣加以馴化。
公馬。
1.丈夫稱妻子,猶言孩子他媽。
①男子漢見義勇為的好~。②男孩兒只有一女,別無~。
1.猶兒郎。
①子女把~撫養成人◇英雄的中華~。②男女~情長(指過分看重情愛或與家人之間的感情)。
1.指青年男女多情善感的心地。
1.猶言兒女輩。
1.元配夫妻。
1.即萱草花,古人認為它可以使人忘憂。
1.兩家兒女結為婚姻的親戚關系。
1.指男女或家人之間的恩愛。
1.男女戀情綿綿不斷。常謂過多的青年男女之情。
1.婦孺的不忍之心。比喻感情脆弱。
1.兒女間表現的依戀﹑忸怩的情態。
1.小兒女羞澀靦腆的樣子。形容作事不干脆果斷。
1.兒女親家。
1.見"兒女姻"。
長篇小說。清代文康作。原書五十三回,現存四十回并緣起首回。敘述俠女何玉鳳(化名十三妹)濟困扶危,偶救公子安驥與村女張金鳳,并說合二人成親,后何玉鳳也嫁安驥,一夫二妻,榮華富貴。書中多宣揚名教綱常等封建思想。
1.謂父母對子女所承擔的教養婚嫁等義務無可避免,有如負債。
1.猶言婦孺之輩。
2.孩童。
1.婦孺之言。比喻不識大體的言論。
1.小拐杖。
1.猶婦孺。
1.兒童時代。
1.方言。壞事。
1.童仆。
兒子和孫子,泛指后代。
1.小孩啼哭。
2.謂聲似小孩啼哭。
3.即兒啼帖。
1.舊俗張貼在外,用以防止小孩夜間啼哭的字條。
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紀比‘少年’?。x物。
國家和社會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而舉辦的社會福利事業。如建立兒童公園、兒童娛樂中心、兒童劇場、兒童醫院及保健中心、兒童圖書館以及兒童福利院等。
中國城鎮社會福利機構。主要收容、教養無家可歸、無生活來源的孤兒、棄嬰、殘疾兒童。同時收養有家但無力照管的自費殘疾兒童。實行供養、治療、教育相結合的收養方針,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康復活動。
六一兒童節。
1.猶兒戲。
2.適合于少年兒童年齡特點的,為少年兒童創作演出的戲劇。
由國家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的兒童權利和利益。如兒童受國家保護,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禁止虐待、殘害兒童,兒童有受教育的權利等。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領導建立的少年兒童組織。
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具有適應少年兒童的年齡、智力和興趣等特點。
發展心理學分支學科。研究兒童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研究對象按年齡階段可分為新生兒期、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前期等。
1.比喻幼稚無知的言論。
1.《后漢書.郭伋傳》載郭伋任并州牧,問民疾苦,推舉賢良,所過縣邑,老幼相攜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后以"兒童竹馬"為稱頌太守之詞。
1.比喻見聞最淺陋的人。
1.謂家族和睦,兄弟輩往來無間。父,長輩。
1.子嗣。
1.猶兒戲。
1.即兒媳婦。
1.兒子之妻。
兒子的妻子。
像小孩子游戲那樣鬧著玩兒。比喻對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不認真視同~ㄧ不能拿工作任務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