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停留在液體表面上(跟“沉”相對)。
2.
動詞
〈方〉在水里游。
3.
形容詞
在表面上的。
4.
形容詞
可移動的。
5.
形容詞
暫時的。
6.
形容詞
輕浮;不踏實。
7.
形容詞
虛空;不切實際。
8.
動詞
超過;多出。
9.
名詞
(Fú)姓。
10.
形容詞
不沉靜,不沉著。
1.
亦作“酻”。
2.
漂在液體表面或空中。與“沉”相對。
1.出自《詩·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
2.出自《典引》太極之元,兩儀始分,煙煙煴煴,有沉而奧,有浮而清。
3.出自《耒陽縣浮山神廟》詩山曾堯代浮洪水,地有唐臣奠綠醽。
4.出自《原李耳載·冢氣忌泄》一穴塌,見壙中清泉滿注,棺浮水上,驚其淹浸,遂汲水使盡,棺著地。
5.出自《北京人》從后面大花廳一排明凈的敞窗望出去,正有三兩朵白云浮在蔚藍的天空。
3.
水上航行。
1.出自《書·禹貢》浮于濟漯,達于河。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
3.出自《晉書·慕容廆載記》廆善之,乃遣其長史王濟浮海勸進。
4.出自《邊防中》昔漢武帝擊匈奴……浮西河,絕大漠。
5.出自《中國通史》〔秦始皇〕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浮長江東下,至會稽山刻石。
4.
指移動。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地傳》會稽山北城者,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
5.
游水;游泳。
1.出自《魏都賦》或明發而嬥歌,或浮泳而卒歲。
2.出自《日喻》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3.出自《博望燒屯》水渰下來也,三軍跟著我摔手浮,摔手浮,狗跑兒浮,狗跑兒浮。
4.出自《圣武記》軍士浮后湖而嬉。
6.
浸泡。
1.出自《乾??子·鮮于叔明》〔鮮于叔明〕好食臭蟲,時人謂之蟠蟲,每散令人采拾,得三五升而浮之微熱水中,以抽其氣,益以酥及五味熬之,卷餅而啖。
2.出自《夢粱錄·九月》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
7.
顯現;呈現。
1.出自《上林春曉》詩禁苑春光曉,皇州霽景浮。
2.出自《家》覺慧的臉上浮出了善意的微笑。
8.
浮躁;輕浮。
1.出自《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
2.出自《代書答梁先》詩愿子篤實慎勿浮,發憤忘食樂忘憂。
3.出自《創業史》他說改霞有點浮,不像生寶那樣踏實。
9.
空虛。
1.出自《松柏篇》人生浮且脆,鴆若晨風悲。
10.
迷惑。參見“浮人”。
1.出自《夜譚隨錄·詭黃》以術浮人,自遭顯報。
11.
超過;多余。
1.出自《書·泰誓中》惟受罪浮于桀,剝喪元良,賊虐諫輔。
2.出自《禮記·表記》先王謚以尊名,節以壹惠,恥名之浮於行也。
3.出自《文心雕龍·議對》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秦女楚珠,復在於茲矣。
4.出自《新唐書·獨孤及傳》謚呂??、盧弈、郭知運等無浮美,無隱惡得褒貶之正。
5.出自《聊齋志異·小二》而賞輒浮於其勞,故事易辨。
12.
暫時的。參見“浮厝”、“浮記”。
1.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亭在城西深林……旅櫬之浮厝者,罪人之伏法者,皆在是地。
2.出自《新墳》四太太可是較以前更寒瑟了,她幾乎成天都在她兒子浮厝邊守著。
3.出自《李家莊的變遷》我不過把他浮記在后邊,本來就沒有算他。
4.出自《老定額》林忠費了一個來鐘頭,把白楊套二十來塊地里的產量都估算出來,浮記在便條上。
13.
游動,不固定。參見“浮生”。
1.出自《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2.出自《答客》詩浮生急馳電,物道險弦絲。
3.出自《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詩自言行樂朝朝是,豈料浮生漸漸忙。
4.出自《春蕪記·宴賞》浮生回首如馳影,能消幾度閑愁悶。
5.出自《追求》永別了!如夢的浮生,謎一樣的人生!
14.
薄;淺。參見“浮淺”、“浮絳”。
1.出自《漢書·東方朔傳贊》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燿。
2.出自《風俗通序》今俗語雖云浮淺,然賢愚所共咨論,有似犬馬,其為難矣。
3.出自《青箱雜記》睛色雜而光浮淺者,心不定,無信人也。
4.出自《電影戲劇表演術》僅僅是仿效了外面的粗枝大葉的動作,結果表情一定流于浮淺,而不會深刻的了。
5.出自《玉光劍氣集·方正》李縉卿紳京察,以浮淺,由光祿少卿補知忻州。
6.出自《西游補》浮絳之棗不袖,垂乳之桐不哺。
15.
指罰人飲酒。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十二》景公飲酒,田桓子侍,望見晏子而復於公曰:“請浮晏子。”
2.出自《淮南子·道應》蹇重舉白而進之曰:“請浮君。”
3.出自《馬氏日抄·破靴令》時彥曰:“予有隱語,乞諸君射之,不中浮以大白。”
16.
指滿飲。
1.出自《三時記》更衣入寺,長孺亦至,呼酒大浮,酒酣耳熱。
2.出自《補張靈崔瑩合傳》一日,靈獨坐讀《劉伶傳》,命童子進酒,屢讀屢叫絕,輒拍案浮一大白。
17.
猶末。指工商業。參見“浮末”。
1.出自《學農園記》力本節用,抑浮重谷。
18.
浮脈。中醫脈象名。
1.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以治。
2.出自《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切脈》浮為在表外感病。
3.出自《快心編三集》醫生來看過,說是霍亂吐瀉癥候,卻來得險些,脈息浮而無力,須慢慢的調養精神。
19.
瓠,葫蘆。
1.出自《淮南子·說山》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20.
在表面的。參見“浮埃”。
1.出自《別怨》詩膏爐絕沈燎,綺席生浮埃。
2.出自《翠微寺有感》詩龍髯不可望,玉座生浮埃。
3.出自《舜泉復發》詩通衢細灑浮埃凈,車馬歸來似晚晴。
4.出自《贈祖心師》詩人間刑與辱,師視等浮埃。
1.科舉中試的等第。
1.甲殼交錯混雜。
2.借指表皮干枯皺縮或粗糙不平。
1.盛鎧甲的袋。
1.中醫以五行配五臟。肝﹑膽均屬木,甲木為膽,乙木為肝,故稱膽為甲膽。
1.第一等。
1.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
1.上等的地位。
2.上等的田地。
1.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
2.指豪門貴族。
3.科舉考試中的第一等。
4.明清時稱進士。
1.見"甲榡"。
1.掌管甲胄等的官署。
1.復姓『有侍御史甲父沮。見《通志.氏族二》。
1.唐宋時稱應試時所撰之賦為"甲賦"。
1.皮革制的戰甲。
1.科第與年齡。
1.龜甲和獸骨。商周時代用以契刻卜辭。
1.漢代樓觀名。猶言第一觀。為皇太子所居◇泛指太子宮。
2.借指藏書之館。
1.見"甲館"。
1.天干從"甲"起至"癸"止,為數凡十,因以"甲癸"指一旬。
2.引申為次第,逐一。
1.舊時戶口編制以十戶為一甲,因稱戶為甲戶。
1.上等貨物。
酸堿指示劑之一。由甲基橙溶解于水而成。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在堿性溶液中呈黃色。常用于化學實驗及化工生產中。
1.甲胄和戈戟。泛指武備。
1.色藝冠群的妓女。
1.香料名。以甲香和沉麝諸藥花物制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可入藥。
1.制造鎧甲的工匠。
1.鎧甲。
1.古代考試科目名『時課士分甲乙丙三科。
2.唐初明經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進士分甲乙科。
3.明清通稱進士為甲科。
4.指登甲科的人。
5.泛指科舉考試。
蝦、蟹等動物的外殼,由殼質、石灰質及色素等形成,質地堅硬,有保護身體的作用。
1.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動物的外殼,由殼質﹑石灰質及色素等形成,質地堅硬,有保護身體的作用。
1.節肢動物的一類,全身有硬的甲殼,頭部和胸部結合成頭胸部,后面是腹部。頭胸部前端有大小兩對觸角,足的數目不等。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蝦和蟹是最常見的甲殼動物。
1.英語jacker的音譯。一種長度只到腰部,下口束緊的短外套。又稱加克衣。
1.古代儲藏兵器的倉庫。
2.收藏奏鈔的庫房。
1.見"甲歷"。
1.古代掌管有關皮革制作的官吏。
1.第一道法令;朝廷頒發的重要的法令。
1.穿結甲葉之繩。
1.鎧甲和戰馬。泛指軍備或戰事。
2.迷信者所畫的神符。
3.披甲的戰馬。
1.古軍營名。在今河南洛陽城外。宋太祖趙匡胤出生于此◇用以指其微時所處之環境。
1.豪富權貴之家。
1.清代發給八旗兵丁的祿米。
1.甲胄和弓弩。亦泛指武器。
1.貯藏武器的倉庫。
1.披甲的騎兵。
1.鎧甲和刀刃。喻指竹葉及枝干。
1.舊歷每旬的第一天。
1.皮革制的戰袍。腰以上謂之甲衣,腰以下謂之甲裳。
1.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
1.披甲的戰士。泛指士兵。
1.春秋時赤狄族的一支。居地在今河北省曲周縣一帶,后為晉所并。
1.冠絕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