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報紙,也指某些刊物。
2.
名詞
指用文字報道消息或發表意見的某些東西。
3.
名詞
電報。
4.
名詞
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文字或信號。
5.
動詞
告訴。
6.
動詞
回答,回應。
7.
動詞
報答。
8.
動詞
報銷。
9.
動詞
報復。
10.
名詞
報應。
11.
名詞
(Bào)姓。
1.
根據犯罪者罪行的輕重大小,依法判處相應的刑罰。
1.出自《韓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2.出自《史記·酷吏列傳》湯掘窟得盜鼠及馀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3.出自《勘頭巾》張鼎行至稟墻邊,見一個待報的囚人,稱冤叫屈。
4.出自《說文·?部》報,當罪人也。
2.
符合。
1.出自《禮記·喪服小記》詘而反以報之。
2.出自《韓非子·八經》言必有報,說必責用也,故朋黨之言不上聞。
3.出自《廣雅·釋言》:“報,復也。”“復”是《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之“復”,皇《疏》:“復猶驗也?!庇帧抖Y記·喪服小記》注:“報猶合也?!边@是說:言必有證驗,要與事實符合。
3.
反復;往復。
1.出自《墨子·雜守》為辟梯;梯兩臂,長三尺,連門三尺,報以繩連之。
2.出自《穆天子傳》百嬖人官師畢贈,井利乃藏,報哭于大次。
3.出自《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若作糯米酒,一斗曲,殺米一石八斗。惟三過酘米畢。其炊飯法,直下饙,不須報蒸。
4.
祭祀。
1.出自《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
2.出自《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
3.出自《烏氏廟碑銘》作廟天都,以致其孝。右祖左孫,爰饗其報。
4.出自《秋賽祝文》一邦蒙惠,已膺風雨之時;百里有嚴,將享秋冬之報。
5.
回贈,回報。
1.出自《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2.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3.出自《答張徹》詩辱贈不知報,我歌爾其聆。
4.出自《東方》炮手在車上也紛紛招手,報以微笑。
6.
報效;報答。
1.出自《逸周書·命訓》極罰則民多詐,多詐則不忠,不忠則無報。
2.出自《縣齋有懷》詩祇緣恩未報,豈謂生足借。
3.出自《夜譚隨錄·碧碧》再生之德,未易倉卒圖報。
7.
報復。
1.出自《國語·越語上》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
2.出自《李都尉古劍》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3.出自《搜神記》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
4.出自《四皓廟》詩遂令英雄意,日夜思報秦。
5.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我父昔年被郡守枉殺,求報數年未得。
6.出自《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
8.
猶言報應;果報。
1.出自《荀子·宥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2.出自《說苑·貴德》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3.出自《吊武侍御所畫佛文》人死則為鬼,鬼且復為人,隨所積善惡受報,環復不窮也。
4.出自《金瓶梅詞話》常言三十年遠報,而今眼下就報了。
5.出自《家》好心的人終有好報的。
9.
復命。奉命辦事完畢,回來報告。
1.出自《禮記·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還報秦,乃封甘羅以為上卿。
3.出自《普曜經·十八變品》佛報曰:“無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無為最安?!?/p>
10.
指小輩通于比其輩分高的人。后視為亂倫。故又指上淫下。
1.出自《左傳·宣公三年》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生子華、子臧。
2.出自《文選·劉孝標〈辯命論〉》彼戎狄者,人面獸心,宴安鴆毒,以誅殺為道德,以蒸報為仁義。
3.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帝女之號,與胡媼并御;蒸母報子,從其污俗。
4.出自《茶香室叢鈔·玉嬌李》《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與前書各設報應因果。武大后世化為淫夫,上蒸下報。
11.
復信。
1.出自《報任安書》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融報曰:“猥惠書教,告所不逮。”
3.出自《黃陵廟碑》刺史張愉自京師往。與愉故善,謂曰:“丐我一碑石,載二妃廟事,且令后世知有子名?!庇湓唬骸爸Z。”既至州,報曰:“碑謹具。”
4.出自《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四年》世民遺世充書,諭以禍福;世充不報。
12.
特指皇帝對臣下所上條陳、奏章等的批復。
1.出自《漢書·公孫弘傳》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鄙喜粓?。
2.出自《順宗實錄四》疏三上,不報,知事不濟。
3.出自《留青日札·三京三都三天》御史胡子祺請遷都關中,以漕運艱難,不報。
4.出自《戴經堂日鈔·咸豐三年癸丑正月》彭年以東南時事,有所舉劾,封上,未報。
13.
指傳達某種消息的書面通知單。
1.出自《儒林外史》京報連登黃甲。
2.出自《漱華隨筆·賀相國》癸卯揭曉,則先日絕糧;丙辰報至,則深夜丐酒。
14.
報紙。
1.出自《靜水里的魚》翁子怡是一個知書明理的讀書人,加上他定有一份報,消息很靈通。
2.出自如:訂報;賣報;日報;晚報。
15.
泛稱報告;告知。
1.出自《秦州雜詩》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
2.出自《雨晴》詩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
3.出自《阿毛姑娘》許多人都沸沸揚揚,金嬸嬸一早就跑過來報消息。
16.
泛指書信。
1.出自《祭十二郎文》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
2.出自《儒林外史》晚生是前月初三日在京領憑,當面叩見大老爺,帶有府報在此,敬來請三老爺、四老爺臺安。
1.指學術上的各種派別。
2.泛指各行業從事某種專門活動或有技藝的人。
3.泛指許多人家或家族。
4.見"百家譜"。
1.指乞討來的剩飯。
1.南朝梁時所編的士族世系譜。
1.舊俗為祝嬰兒長命向許多親友乞錢購買的鎖形金銀飾品。
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北宋時編,作者佚名。以姓氏堆砌成句,四言押韻,共四百七十二字◇有許多改編本,如明代的《皇明千家姓》、清代的《御制百家姓》等。
1.舊俗為使嬰兒長壽向各家乞取零碎布帛縫成的衣。亦指多補綴的衣。
2.喻集句詩及拼湊而成的文章。
1.詩體的一種。即集句詩。
1.指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
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爭辯的局面和風氣。在當時,儒、道、墨、名、法、陰陽、縱橫、農、雜等各家,在天道觀、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問題上展開爭論,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文化學術的發展。
1.眾善;各種好事。
1.各家各戶。
1.各種行業的商人。
1.百日之程。謂駑馬亦能致遠。
1.農作物的總稱。
1.各種邪惡。
1.多褶的裙子。
1.宋靳東發所繪古今諫諍百事的畫。
1.一百支箭。亦喻無數憂煩痛苦。
1.所有將領。
2.古代軍隊的下級軍官。百名士兵的指揮者。
1.見"百驍"。
1.蜈蚣的俗稱。
1.方言。多岔道的路。
1.一種豎立的旗幟。兩邊為鋸齒形。古代王公出行﹐用作前導。
1.指人體各個關節。
2.指事物的多層次。
3.馬陸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馬陸》。
1.用碎布綴成的衣服。
2.形容衣多補綴。
3.一種聯疊成扣的織物。
4.指心中各種郁結。
5.丁香的別名。參見"百結花"。
1.謂愁緒如結無法解開。
1.丁香的別名。
1.有很多補綴的皮衣。
1.比喻衣衫破爛。鶉鳥尾禿﹐像補綴百結﹐故云。
1.補綴很多的衣服。
1.佛教語。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十界中之各界亦皆具有十界﹐故總稱百界。
1.形容錢多。亦指昂貴的價值。
1.《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后以"百金諾"指信實可靠的諾言。
1.各種神靈。
1.各種途徑。
1.見"百舉"。
1.見"百舉百全"。
1.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謂辦事萬無一失。
1.眾多的椽子。
1.眾神。
1.特指殷遺臣。
1.三千斤。形容非常重。鈞﹐古重量單位﹐三十斤為鈞。
1.各種暴虐。
全面系統闡述各種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供人查閱的工具書。收錄各種專門術語、重要名詞,并分列條目,詳細解說。可分為綜合性和專業性兩種。前者收容各門類知識,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后者匯集某一門類知識,如《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等。
18世紀法國一部分啟蒙思想家所形成的派別。因他們都參加過《百科全書》的編撰工作,故稱。包括狄德羅、伏爾泰、盧梭、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他們都反對天主教會、經院哲學以及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影響很大。
1.各種疾病。
2.比喻各種宿怨。
1.猶言很多杯酒。喻善飲。
1.猶言百戰百勝。
1.古代用刻漏計時﹐一晝夜分百刻。
1.亦作"百孔千創"。
2.比喻殘破缺漏非常嚴重。
3.比喻弊病弱點很多。
4.比喻困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