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看守住,護著不讓受損害或喪失。
2.
動詞
維護,使不消失。
3.
動詞
保證;切實負責做到。
4.
動詞
擔保(不犯罪、不逃走等)。
5.
動詞
保險。
6.
名詞
保人;保證人。
7.
名詞
舊時戶籍的編制單位。若干編為一甲,若干甲編為一保。
8.
名詞
(Bǎo)姓。
9.
詳見“保安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
1.
亦作“媬”。
2.
養育;撫養。
1.出自《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2.出自《國語·周語中》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
3.出自《漢書·宣帝紀》故人下至郡邸獄復作嘗有阿保之功,皆受官祿田宅財物,各以恩深淺報之。
4.出自《乳母墓銘》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憐不忍棄去,視保益謹。
3.
古代輔導天子和諸侯子弟的官員。參見“保傅”。
1.出自《書·君奭》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
2.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
4.
保佑。
1.出自《書·召誥》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
5.
守;保衛。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保南里以待之。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融逆擊,為饒所敗,乃收散兵保朱虛縣。
6.
保持。
1.出自《寒食日出游》詩自然憂氣損天和,安得康強保天性。
2.出自又如:保暖。
7.
占有;擁有。
1.出自《詩·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8.
安定。
1.出自《書·胤征》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眾曰:“嗟予有眾,圣有謨訓,明征定保。”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9.
擔保;保證。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2.出自《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只見眾吏典多跪下來,稟道:“委是顧某主人,別無情弊,眾吏典敢百口代保。”
4.出自《羊·職業二》我們老爺說,警察廳新近有命令,日本憲兵隊也有,年頭太雜,誰也不敢保誰。
10.
擔保者,保證人。
1.出自《州縣提綱三·帑吏擇人》帑吏必擇信實老成人,仍召有物力者委保。
2.出自《紅樓夢》焙茗道:“拿是拿不來的,還得托人做保去呢。”
3.出自《手的故事》平齋兄,就請你作個保罷。
11.
謂為被拘囚者作保,使其獲釋者。
1.出自《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又左外兵郎中魏叔道牒云:“局內降人左澤等為京畿送省,令取保放出。”
12.
謂保釋。
1.出自《林家鋪子》先把人保出來,行么?人不出來,哪里去弄錢來呢?
13.
保舉,保薦。參見“保舉”、“保薦”。
1.出自《盛世危言·農功》如果行之有效,開辟利源,使本境居民日臻富庶,本管道府查驗得實,乃得保以卓異,予以升遷。
14.
依靠,仗恃。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
2.出自《楚辭·離騷》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
3.出自《漢書·劉賈傳》已而楚兵擊之,賈輒避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4.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李師道使來告曰:“我代與田氏約相保援,今弘正非其族,又首變兩河事,亦公之所惡,我將與成德合軍討之,敢告。”
15.
歸附。
1.出自《莊子·列御寇》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女處己,人將保女矣。”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屨滿矣。
2.出自《史記·周本紀》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
3.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於是樊噲從高祖來。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
4.出自《讀書雜志·漢書一》保者,依也……《史記·周本紀》曰:“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保歸,謂依歸也。
16.
傭工。參見“保庸”。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始梁王彭越為家人時,嘗與布游。窮困,賃傭於齊,為酒人保。
17.
舊時戶籍編制單位。歷代不同。參見“保甲”。
1.出自《隋書·食貨志》及頒新令,制人五家為保,保有長。保五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
2.出自《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七年》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四鄰為保。
3.出自《宋史·兵志六》十家為一保,選主戶有干力者一人為保長。
4.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一》世祖入關,有編置戶口牌甲之令。其法,州縣城鄉十戶立一牌長,十牌立一甲長,十甲立一保長。戶給印牌,書其姓名丁口。出則注所往,入則稽所來。
18.
“褓”的古字。參見“保子”。
1.出自《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
2.出自《續隸釋·漢李氏鏡銘》李氏作竟佳且好,明如日月世之保。
19.
“堡”的古字。小城。
1.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
2.出自《莊子·盜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
3.出自《禮記·檀弓下》戰于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
4.出自《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又使梁與大將軍杜茂將兵安輯魏郡、清河、東郡,悉平諸營保。
5.出自《中興將帥別傳·科爾沁忠親王僧格林沁》遲明,見道旁小圩,收隊入保,不知王所在。
20.
通“寳”。
1.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2.出自《續隸釋·漢李氏鏡銘》李氏作竟佳且好,明如日月世之保。
21.
姓。楚有保申,見《漢書·古今人表》。清代有保兆炳,見《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1.出自《廣韻?晧韻》保,姓。《呂氏春秋》云,楚有保申,為文王傅。
1.正午。
1.謂正午已經過去了很久。
1.午飯。
1.指正午之后,約一兩點鐘之間。
1.賞識喜愛。
1.賞識提拔。
1.猶酬報。
1.謂賞賜與功勞不相稱。
1.見"賞不逾時"。
1.謂及時行賞。
1.玩賞春景。
①地位或輩分高的人把財物送給地位或輩分低的人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②賞賜的財物老板看這孩子干得挺賣力,便多給了他一些賞賜。
1.欣賞投合。
1.謂觀賞節日所設的彩燈。
1.觀賞。
1.賞賜田地。
1.賞賜的典禮。
1.方言。賞錢。
1.欣然相對。
1.亦作"賞罰"。
2.獎賞和懲罰。
1.謂該賞的賞,該罰的罰,處理清楚明白。
1.同"賞罰分明"。
1.同"賞罰分明"。
1.同"賞罰分明"。
1.裝在紅封套里的賞錢。今稱紅包。
1.賞給供其使用。
2.贊賞佩服。
1.因俘獲之功而所得的賞賜。
1.獎賞歸降的人。
1.給死者家屬贈送財物。
1.見"賞功罰罪"。
懸賞所定的數額不惜賞格,定要捉拿。
1.工資以外的獎金。
1.賞賜有功者。
1.獎賞有功的人,懲罰犯罪的人。
1.謂獎賞供獻貢品者。共,通"供"。
1.頒賞與朝貢。
1.漢代實行買爵制,進納一定數量的錢,朝廷則賜以相應的官爵。
請求對方接受邀請等的客套話今晚我做東,請賞光。
1.賞識和喜愛。
1.賞給每人一份兒的東西或錢。
1.猶尸位。
尸骨;尸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家貧無錢,尸骸暴野。
1.主祭。
1.陳尸以諫◇泛指以死諫君。
1.謂道徒遺其形骸而仙去。
1.即鸤鳩。鳥名。
1.盛有尸體的棺材。
1.謂安居而無為。
2.指居位而不盡職。
3.見"尸居余氣"。
1.形容人即將死亡。亦以謂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1.見"尸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