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輔助;教導。
2.
名詞
擔負教導和傳授技藝的人。
3.
名詞
(Fù)姓(近年也有俗寫作付的)。
4.
動詞
附著(zhuó),使附著。
5.
動詞
〈書〉涂抹;搽。
1.
輔佐;教導。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鄭伯傅王。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3.出自《史記·趙世家》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
4.出自《漢書·張良傳》子房雖疾,強臥傅太子。
5.出自《論教皇太子狀》秦始皇使趙高傅其太子胡亥,因教之以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2.
師傅,指負輔佐責任的官或負責教導的人。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公殺其傅杜原款。
2.出自《孟子·盡心上》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
3.出自《論衡·命義》及長,置以賢師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
4.出自《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
3.
附;依附。
1.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2.出自《史記·酷吏列傳》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
3.出自《漢書·刑法志》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
4.出自《詩話》茆璞評劉夷叔長短句,謂以少陵之肉傅東坡之骨,亦猶是也。
5.出自《〈考工記圖〉自序》圖傅某工之下,俾學士顯白觀之。
4.
誣陷捏造。
1.出自《史記·循吏列傳》李離曰:“臣居官為長,不與吏讓位,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其罪下吏,非所聞也。”
2.出自《新唐書·蕭遘傳》田令孜受溥金,劾損,付御史獄,中丞盧渥傅成其罪。
3.出自《明史·云南土司傳一》顯忠益誣其陰事,傅以反狀,撫按會奏,得旨大剿。
5.
附會。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五》此文載計氏《唐詩紀事》,其傅會之跡灼然。因父尉任城,白有詞廳事,遂傅彰明令詩;因杜匡山讀書之句,遂傅大匡山……考魏萬、李華、李陽冰傳,傳正諸文,無一合者。
2.出自《再與劉光漢書》此皆以歐語強傅漢文。
6.
附和。
1.出自《新唐書·祝欽明傳》時左仆射韋巨源助后掎掣帝,奪政事,即傅欽明議。帝果用其言,以皇后為亞獻。
7.
跟隨。
1.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
8.
安上,加上。
1.出自《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徐行出圍。”
2.出自《漢書·韓王信傳》請令強弩傅兩矢外鄉。
3.出自《后漢書·耿純傳》純勒部曲,堅守不動。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閑行,繞出賊后……遂破之。
9.
涂搽。
1.出自《史記·佞幸列傳》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
2.出自《〈蟆子〉詩序》故??人成瘡,秋夏不愈,膏楸葉而傅之,則差。
3.出自《馬氏日抄·番藥》又治金瘡膿不出,嚼碎傅瘡止即出。
4.出自《家》打開鏡匣,對鏡理了發鬢,傅了一點粉。
10.
迫近;靠近。
1.出自《孫臏兵法·十問》或傅而佯北,而示之懼。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
3.出自《新唐書·太宗紀》太宗從數騎傅其城,舉鞭指麾,若將圍之者。
4.出自《金史·完顏合達傳》見夏人數萬余傅山而陣。
5.出自《明史·張赫傳》是時,倭寇出沒海島中,乘間輒傅岸剽掠。
11.
至,達。
1.出自《詩·小雅·菀柳》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2.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于濟,盡曹地也。
3.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4.出自《新唐書·孝友傳·侯知道》知道垢塵積首,率夜半傅墳,踴而哭,鳥獸為悲號。
5.出自《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元年》若先廣地,東傅於海,然后觀釁而動,可以萬全。
12.
古時登記其名于冊籍以備服役。
1.出自《史記·孝景本紀》男子二十而得傅。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13.
穿著;裹住。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席旃茵,傅旄象。
2.出自《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3.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昏夜平善,鄉晨,傅绔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
14.
通“付”。付托。
1.出自《呂氏春秋·情欲》荊莊王好周游田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盡傅其境內之勞與諸侯之憂於孫叔敖。
15.
姓。
1.出自《廣韻?遇韻》傅,姓。本自傅說,出傅巖,因以為氏。
1.用桑實釀的藥酒。
1.桑葚。
1.以桑木為門的轉軸。借指貧寒之家。語出《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
1.《莊子.讓王》"原憲居魯……桑以為樞。"漢賈山《至言》"夫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成名于外。"桑樞,桑木的門軸。韋帶,無飾的皮革腰帶◇因以"桑樞韋帶"形容貧家寒士。
1.以桑木為門軸,以破甕為窗口。形容貧寒之家。語本《莊子.讓王》"原憲居魯……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
1.桑梓之思。鄉思。
意譯無愁宮”。普魯士王國國王的夏宮。位于德國波茨坦。建于18世紀中葉。以其豪華建筑裝飾和宮前階梯形花園而著稱。1945年《波茨坦協定》簽訂于此。
1.種植桑樹與農作物的田地。
2.也專指植桑之田。
3.指桑田滄海的相互變化。
4.古地名。虢地。
1.同"桑田滄海"。
1.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淺,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后因以"桑田滄海"喻世事的巨大變遷。
1.唐民歌名。
1.宜于植桑的土地。
1.《詩·豳風·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朱熹集傳"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陰雨之時,而往取桑根以纏綿巢之隙穴,使之堅固,以備陰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綢繆"喻勤于經營,防患未然。
1.喻防患于未然。
1.喻勤于經營謀劃,防患未然。
西非古國。約公元7世紀桑人所建。1009年遷都加奧,又稱加奧王國。接受伊斯蘭教。14世紀初被馬里王國征服,不久又獨立。15世紀下半期桑尼·阿里統治時,大力對外擴張,先后占領重鎮廷巴克圖和杰內,形成疆域廣闊的大國。1493-1528年穆罕默德·杜爾在位時國勢最盛,建立中央集權制。1591年滅亡。
1.唐代民歌名。即桑條韋。
1.桑麻。枲,麻。
1.桑花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桑花》。
1.桑蠹蟲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桑蠹蟲》。
1.《曲海總目提要》卷三十引《廣輿記·山東兗州府·流寓人物》"〔莊周〕一日游山下,過一新冢,有少婦縞素扇墳,曰'受夫約,墳土干乃嫁,故扇之欲其早干耳。'"后因以"桑新婦"指狠心不賢的妻子。桑新,"喪心"的諧音。
1.桑木柴。
1.桑葉的嫩芽。
1.桑樹苗。
1.西漢經濟學家呻羊的省稱。
1.《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后因以"桑楊"代其詩,為頌德祝壽之辭。
1.植桑的田野。
2.八纮之一。古代指東方極遠之地。
3.地名。即桑林。殷湯禱雨處。
1.指蠶桑之事。
1.桑樹的葉子。蠶的飼料。中醫亦以入藥。
1.用桑樹葉縫制的帽子。
1.亦作"桑蔭未移"。
2.語本《戰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于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蔭移而授天下傳。"后遂謂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
1.見"桑蔭不徙"。
1.桑樹上因蠹蟲蛀食而形成的癰腫物。喻媚上禍國的小人。雍,通"癰"。
①桑樹和榆樹鳴鳩棲于桑榆。②夕陽光照桑榆樹梢,因以指日暮。也比喻晚年桑榆暮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1.《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以"桑榆補"謂善于補救失誤。
1.見"桑榆之景"。
1.同"桑榆暮景"。
1.謂年近垂老。
1.夕陽斜照桑榆時的黃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
1.指晩年,暮年。
1.亦作"桑榆暖"。
2.謂晩年幸福。
1.指晩年時光。
1.指鄉黨序齒尊老之禮儀。
1.古代管理桑園的官員。
1.指故國。
1.寄生在桑樹上的一種蟲。
1.桑木與柘木。
2.指農桑之事。
1.桑葚。
1.謂植桑養蠶,取絲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