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新月開始發光。
2.
名詞
用于地名。
1.
亦作“朏”。
2.
泛指星月出現或升起。
1.出自《愛遠山》詩臨星朏兮樹暗,看日爍兮霞淺。
2.出自《雜謠》月朏星欲墮,老烏啼不休。
3.
舊歷每月初三日的月相名,因用以紀日,為初三日的代稱。
1.出自《書·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下》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朏”。
3.出自《新唐書·西域傳上·焉耆國》俗尚娛遨,二月朏出野祀,四月望日游林,七月七日祀生祖,十月望日王始出游,至歲盡止。
4.出自《朝請大夫龍圖閣致仕沈公墓志銘》嘉定五年三月朏,越明日,朝請大夫直龍圖閣沈公卒。
5.出自《迎日推策記》朔、望、朏、霸,紀於月者也。
4.
謂天剛發亮。參見“朏明”、“朏朏”。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日﹞登于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
2.出自《楚辭?王逸〈九思?疾世〉》時昢昢兮且旦。
5.
聚積貌。參見“朏朏”。
1.出自《西京雜記》床上石枕一枚,塵埃朏朏甚高,似是衣服。
2.出自《法壽樂?歌寶樹》亭亭宵月流,朏朏晨霜結。
6.
新月初現貌。
1.出自《書·召誥》三月,惟丙午朏。
2.出自《新唐書·歷志三上》夕而成光則謂之“朏”。朏或以二日,或以三日。
1.古代樂章名。
承受;禁受~考驗ㄧ~多次打擊。
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1.猶經學。
1.常規的賦稅數額。
2.指織物經線的數目。
1.經過秋霜。
2.比喻歷經考驗或磨煉。
1.源出于山而入海之水;水的主流。
2.指婦女月經。
1.經書的解說。《墨子》有《經說》上下篇。《漢書.藝文志》載《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2.指佛經的言論。
1.上吊而死。
1.《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腹便便,'五經'笥。"后以"經笥"比喻博通經書的人。
1.亦作"經算"。
2.籌劃謀算。
1.納藏佛教經咒文字而受人供奉的塔。
2.指刻有佛教經文的塔。
1.用于諷誦佛經的平臺。
1.佛教稱藏經之堂和誦經﹑做佛事之堂。
1.謂贊襄元首,治理國家。
1.金有經童科,其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誦二大經﹑三小經,又誦《論語》﹑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試十五題通十三以上,會試每場十五題,三場共通四十一以上,為中選。見《金史.選舉志一》。
見〖痛經〗。
1.亦作"經途"。亦作"經涂"。
2.南北向的道路。
3.所歷路程。
1.見"經涂"。
1.猶經筵。
1.猶經筵。古代君主研讀經史之處。置儒臣侍讀侍講。
①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經緯度。②稱織物上的直線和橫線經緯線編織勻密。③規范;準則禮乃天地之經緯也。④治理管理國家經緯其民。
1.治理國家。
測量角度用的儀器,由繞水平軸旋轉的望遠鏡、垂直刻度盤和水平刻度盤等構成。廣泛應用在天文、地形和工程測量上。
1.謂治理國家以文治為主,武功為輔。
1.猶經筵。
1.整治武備。
1.見"經文緯武"。
1.佛像。
經售。
1.紙名。
1.婦女月經。
1.舊稱二十八宿等恒星曰經星。與行星稱緯星相對。因恒星相對位置不變,故稱。
2.即歲星。
1.經術和品行。
2.行程中經過。
3.佛教語。謂旋繞往返或徑直來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動,為防坐禪而欲睡眠,或為養身療病,或表示敬意。
1.照料周濟。
1.針灸學名詞。指隸屬于經脈的穴位。
2.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把儒家經典當作研究對象的學問,內容包括哲學、史學、語言文字學等。
1.經籍義理的解說。
1.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1.過目。
①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他對嫁接果樹有豐富的~。②經歷①;體驗這樣的事,我從來沒~過。
①從個人狹隘經驗出發的思想作風。主要特點是只要感性經驗,不要理性認識;拘泥于局部經驗,把自己的一孔之見和一得之功夸大為普通真理,在實踐活動中常表現為盲目、偏執、狹隘、保守。②即經驗論”。
1.指某一固定的行業。
2.儒家經書的學業。
1.見"經一事,長一智"。
1.謂經歷一次事情或失誤,可增長一分才智。
1.經書的義理。
2.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宋代以經書中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故稱。明清沿用而演變成八股文。
1.亦作"經蓺"。
2.儒家經書的統稱。古稱六經為"六藝"。
3.猶經學。
1.見"經藝"。
①籌劃并管理(企業等)~商業ㄧ~畜牧業 ㄧ苦心~。②泛指計劃和組織這個展覽會是煞費~的。
1.見"經營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