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含脂肪多(跟“瘦”相對,除“肥胖、減肥”外,一般不用于人)。
2.
形容詞
肥沃,土質含養分多的。
3.
動詞
使肥沃或肥胖。
4.
名詞
肥料,能增加田地養分的東西,
5.
形容詞
收入多;油水多。
6.
動詞
靠不正當的收入而富裕。
7.
名詞
借指利益、利潤。
8.
形容詞
(衣服、鞋襪等)寬松肥大(跟“瘦”相對)。
9.
名詞
(Féi)姓。
1.
豐滿,肥胖。
1.出自《禮記·禮運》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
2.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
3.出自《旱熱》詩肥者不禁熱,喘急汗如漿。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只見一個大腳老婆子,生得又肥又矮,手里捧著一對大臘燭,步履蹣跚的走了進來。
5.出自《右第二章》七歲的大兒子學著父親的樣,屁股一聳,也就站了起來,剛開得一步,就絆著他妹妹的肥腿,撲地跌倒了。
2.
茁壯,粗大。
1.出自《齊民要術·種葵》人足踐踏之乃佳。踐者菜肥。
2.出自《山石》詩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3.出自《溪上水新至漫興》詩菡萏風前花不稀,菖蒲雨后葉初肥。
4.出自《雨后詠瓶中芍藥》卻顧病身如此瘦,耐他繁蕊十分肥。
5.出自《賀大杰的家宅》草都長不肥,就別說人了,連馬生在這里都受罪。
6.出自《蘆花蝦》蟹子肥喲,蝦兒鮮!趕海的人兒,樂顛顛!
3.
謂禽獸之肉含脂肪多。
1.出自《禮記·曲禮下》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
3.出自《擬古》詩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
4.出自《鳴雁》詩風霜酸苦稻粱微,毛羽墔落身不肥。
5.出自《感懷》詩鳳凰棲枯枝,稻粱肥雁鶩。
6.出自《蛻》“都站起來!”由一條被油膩糊滿的喉中,仿佛還夾著幾塊碎肥肉丁兒,粘糊糊的,疙瘩嚕蘇的,像一口痰似的,噴了出來。
4.
油脂。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后黑,如凝膏。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作干酪法: 七月八月中作之。日中炙酪,酪上皮成,掠?。桓酥?,又掠。肥盡無皮,乃止。
5.
指黏液或黏滑的涎。
1.出自《齊民要術·養魚》茆,與葵相似。葉大如手,亦圓;有肥,斷著手中,滑不得停也。
6.
肥沃。多指土地。
1.出自《荀子·富國》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
2.出自《論衡·率性》肥而沃者性美,樹稼豐茂。
3.出自《送李愿歸盤谷序》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
4.出自《新淦畈步作》詩松筠色潤翠成圍,鵝鴨聲多水漸肥。
5.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原來乃是太湖中有一洞庭山,地軟土肥,與閩廣無異。
6.出自《農諺選·豬牛馬羊》田肥三層谷。
7.
使肥沃。
1.出自《荀子·富國》掩地表畝,刺屮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2.出自《漢書·溝洫志》此捐(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3.出自《郁離子·蛇蝎》糞壤以肥之,泉流以滋之。
4.出自《農諺選·豬牛馬羊》養豬賺躉錢,又有糞肥田。
8.
肥料。
1.出自《花鏡·澆灌得宜法》夏至梅雨時澆肥,根必腐爛,八月尤忌澆肥。
2.出自《兄弟擂臺》光你那一個中隊去山上運肥,這么陡的山道,得運到啥時候去啦!
3.出自《綠化樹》今天我跟大車裝肥,就是說把我們前幾天砸碎的廄肥運到田里去。
4.出自《新華文摘》一百年慘淡經營,幾代人含辛茹苦,血做了肥,沙成了土,如今的沙灶倒是塊綠洲了。
9.
使富裕;豐盛,充足。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謂燕王章》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2.出自《史記·穰侯列傳》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
3.出自《將儒》儒以將道,肥其內也。
4.出自《云安縣》詩巴陽昨夜雨,灘上水先肥。
5.出自《江山道中蠶麥大熟》詩黃云割露幾肩歸,紫玉炊香一飯肥。
10.
有時含貶義,猶言油水充足,外快甚多。
1.出自《四世同堂》他開始調查哪個機關肥,哪個機關瘦,以便找個肥的,死啃一口。
2.出自《淘金記》他可以公開地拒絕上燒鍋稅或酒稅,并隨意規定市上的糧食價格。所以不上十年,很快便吃肥了。
3.出自《新華文摘》這下子,可肥了二道販子們,倒賣一天,夠老子一個月掙的。
11.
指不正當的收益。猶賄賂。
1.出自《檐曝雜記·冒賑大案》放賑時,雖有委員監放,既賑后亦有委員覆查,然官吏不肖者多,或徇隱,或分肥,終屬有名無實。
2.出自《中國近代史》海關從鴉片得肥,皇帝從海關分肥,因之朝廷可以嚴禁鴉片,但不能嚴禁官吏受賄。
12.
厚重;濃厚。
1.出自《戰國策·秦策四》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誡。
2.出自《送盧侍御二十四韻》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
3.出自《梨花》詩早起春晴香霧肥,獨依殘月出墻圍。
4.出自《凰求鳳·揭招》為想非常利益,權丟本分生涯,賺得肥錢到手,強如去走千家。
5.出自《屈原與厘雅王》我看你對于我也分外表示著依依的情緒。十個月不見,人是瘦了,情誼是肥了。
13.
寬大。多指衣服鞋襪等物。
1.出自《第三件棉襖》人瘦褲子肥,好像穿了一條破裙子。
2.出自《阿姨》他的身量我記得,只怕是比先前胖了,做肥一點兒。
3.出自《危欄》一條滌綸咖啡色的褲子,倒還挺括,就是太肥。
14.
特指字體肥壯,筆畫粗重。
1.出自《書品》胡肥而鐘瘦。
2.出自《李潮八分小篆歌》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3.出自《題絳本法帖》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4.出自《續書譜·真》畫多者宜瘦,畫少者宜肥。
5.出自《廣藝舟雙楫·余論》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
6.出自《堅凈居藝談·唐人摹蘭亭帖二種》拿唐代懷仁《集王圣教序》中摹集《蘭亭》里的字,和這卷相比,即最肥的《墨皇本圣教序》,也比這本還瘦,但那些字在這卷里,并不顯得臃腫癡肥。
15.
指字的筆畫較多,形體復雜。參見“肥瘠”。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
16.
水同源的異流。參見“肥泉”。
1.出自《爾雅·釋水》歸異出同流(曰)肥。
17.
古國名。春秋有肥國,是白狄的一支。后為晉所滅。見《左傳·昭公十二年》。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秋,八月壬午,滅肥。
18.
水名。參見“肥水”。
1.出自《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19.
姓。戰國趙有肥義。見《戰國策·趙策二》。
1.出自《廣韻?微韻》肥,姓。左傳有肥義。
1.手指;手指的關節。
1.指摘攻訐。
1.猶注解。
2.指點解說。
1.猶指路。
1.謂屈指數盡。
1.指著太陽。
2.猶指日。謂為期不遠。
1.旁證博引。
1.即扳指。射箭時套于拇指用以鉤弦之具。
1.要訣。
1.猶指摘。
2.指名挑選。
1.依靠。
1.指定期限。
1.謂故弄玄虛。
1.就某人某事向司法部門提出控告。
1.哄騙。
1.歸類,依據類型。
1.謂相互推委,逃避責任。
1.指望;期望。
1.指點列舉。
指定計算機的操作和操作數或操作數地址的一組字符代碼。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杀恢醒胩幚頇C理解和執行。操作碼規定計算機操作的性質,地址碼指出操作數所在地址和操作結果要送往的地址。參見指令系統”。
一臺計算機所能執行的各種不同類型指令的總和。即一臺計算機所能執行的全部操作。不同計算機的指令系統包含的指令種類和數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術運算型、邏輯運算型、數據傳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輸入和輸出型等指令。
國家下達的帶有強制性質的,執行單位必須保證完成的計劃。實行計劃管理的一種形式。旨在保證國家重點建設任務的完成和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用較廣。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指令性計劃的作用和范圍逐步縮小。
1.見"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妒珐记·秦仕E時炯汀吩厙爻趙高欲為亂,想試探群臣是不是跟隨他,就稱鹿為馬,二世笑道丞相誤也,謂鹿為馬?!壁w高問群臣,群臣或言馬,或言鹿◇趙高便陷害了言鹿的臣子◇用以比喻有意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1.見"指鹿為馬"。
1.猶望塵。
2.指引道路。
1.猶要旨。
1.議論。
1.戰國時名家公孫龍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馬非馬"等命題,討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肚f子.齊物論》則謂"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謂世界是一個統一體,應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長短﹑多少◇遂以"指馬"為爭辯是非﹑差別的代稱。
2.見"指鹿為馬"。
1.猶解惑。謂指點使不迷惑。
1.猶知名;著名。謂其人之名受人注意。
2.猶知名;著名。謂詩文﹑技藝等受人注意。
3.指出姓名。
4.指出罪名。
1.指出其人的姓名。多指對人公開批評或攻擊。
1.扯淡,說謊。
1.知會,通知。
1.見"支機石"。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上織女。
1.傳說為天上織女用以支撐織布機的石頭。《太平御覽》卷八引南朝宋劉義慶《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支機石也。'"一說,其人為漢代張騫,謂騫奉命尋找河源,乘槎經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見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織女取支機石與騫。見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1.收支會計之事;財用。
2.籌劃。
1.支給接濟。
1.猶抵擋。
2.支撐,支起。
3.支撐物體的架子。
1.支援邊疆。
1.四肢。
2.指四肢關節。
3.從屬次要之事。
4.細碎,繁瑣。
5.謂意外的麻煩。
即肢解”。古代割裂四肢的一種酷刑。現多比喻外力將某完整的東西分割成碎塊某些西方國家妄圖支解中國。
1.借用。
2.借貸;預支。
1.謂才喝一杯酒即預付酒宴費。
1.主力部隊以外的別部。
1.抵抗。
1.形容詞詞尾。見于元曲。
1.指人體的脈絡。
2.毒草狼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狼牙》。
1.稱漢末﹑三國時僧人支謙。月支國人,于東漢末遷居吳地,從吳孫權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孫亮建興二年(公元253年),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為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其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間技藝亦多所精究,時人諺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參閱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魏吳錄》﹑宋道誠《釋氏要覽·稱謂》。
2.指晉代高僧支遁。
3.泛稱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