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張貼的名單。
2.
名詞
古代指官府的文告。
3.
名詞
〈書〉匾額。
4.
名詞
(Bǎng)姓。
1.
木片。
1.出自《宋書·鄧琬傳》攸之繕修船舸,材板不周,計無所出。會琬送五千片榜供胡(劉胡)軍用。
2.出自《資治通鑒·宋明帝泰始二年》仲玉(沈仲玉)至南陵,載米三十萬斛,錢布數十舫,豎榜為城。
2.
匾額。
1.出自《世說新語·巧藝》韋仲將能書,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將登梯題之。
2.出自《吳船錄》凡山中巖潭亭院之榜,皆山谷書。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先外祖居衛河東岸,有樓臨水,榜曰“度帆”。
3.
公開張貼文書、告示。
1.出自《后漢書·崔實傳》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
2.出自《涑水記聞》或有追呼,不使人執帖下鄉村,但以片紙榜縣門云:追某人期某日詣縣庭。其親識見之,驚懼走告之,皆如期而至。
4.
告示應試錄取的名單。
1.出自《及第后寄長安故人》詩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2.出自《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至今稱策士之盛,必曰“丁丑榜為然。”
3.出自《避亂贈劉二含哲》詩回首劉賁失意時,相逢榜下淚雙垂。
5.
題署。
1.出自《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記》而州之僧舍無所謂藏經者,獨榜其所居室曰“思無邪齋”。
2.出自《清稗類鈔·教育·秋水園改家塾》﹝秉綬﹞未成,母卒,改家塾,榜其柱曰:“未能將母園何用,且望成才塾有靈。”
3.出自《蜩螗集·〈水龍吟〉詞序》侯外廬兄榜其齋曰“與石居”。
6.
屋棟。
1.出自《營造法式·總釋下·棟》屋棟謂之甍。
7.
榜樣。參見“榜子”。
1.出自《郁輪袍》因此上維摩居士化作王維,儒童菩薩化作裴迪,故意遇而不遇,傲睨一世,凌轢千古,與世人做個榜子。
8.
泛指張貼或懸掛以喻眾。
1.出自《肯綮錄·俚俗字義》京師食店賣酸餡者,皆大牌榜於衢路。
2.出自《甕牖余談·汪馬二秀才事》既謂弟曰:“殺人而不使人知不武,汝取賊首榜諸門。”
1.見"辭采"。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劉真長﹑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識小人貽其餐﹐肴案甚盛﹐真長辭焉。仲祖曰﹕'聊以充虛﹐何苦辭?'真長曰﹕'小人都不可與作緣。'"后以"辭餐"為拒與小人結交之典。
1.官名。東漢始置﹐主管辭訟。
2.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甚得民心。既卒﹐州人避其諱﹐改呼戶曹為辭曹。戶與祜諧音。
1.猶文壇。
1.辭別朝廷。
1.文學侍從之臣。
1.辭謝寵幸。
2.指失寵。
1.謂口供中檢舉﹑告發(別人)。
2.辭別走出。
1.謂文辭或言辭的表述明白暢達。
1.因膽怯而推辭。
1.辭去所賜的第宅。典出《漢書.霍去病傳》﹕"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后因以"辭第"指為國忘家。
即詞典”(243頁)。
1.研究字典﹑辭典﹑百科全書等各類辭書的性質和類型及其編纂的原則和技術的學科。
1.詩文的聲韻。
2.語音。
1.答對﹐應對。
1.說廢話﹔羅唆。
1.謂文章﹑議論銳利如有鋒芒。
2.指話鋒﹐話頭。
1.招供伏罪。
1.服罪﹔認罪屈服。
1.猶辭官。紱﹐古代系印的綬帶。
文體名『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形式上繼承《楚辭》的一些特點,但較多運用散文手法。
1.誥辭。指上古朝廷詔策之辭。
1.詩文的格調或風格。
2.修辭學術語。指積極修辭的各種修辭格式。
1.有口才﹔言辭敏捷。
1.談吐儀表。
1.辭去官職。
1.指北宋朝廷設立的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職掌圖籍之編校及國史的編修﹐任職人員一般從文學之士中考選。
2.舊謂塾師辭職。
1.辭別歸去。
大型詞典。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1958年重新修訂,1979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9年再次修訂出版。詞目包括一般詞語和百科詞語兩部分,共十二萬余條,一千五百八十八萬字。除三卷本外,另有縮印本一卷以及按學科分類編排的二十六個分冊。
1.文章﹐著述。
2.借指文章作手。
3.指書翰。
1.華美的辭采。
1.辭工。
1.避開禍害。
1.猶遺言。
1.猶辭病。
1.離別家園。
2.指辭賦家。
1.文辭簡要﹐意義完備。
1.京官放外任﹑地方官進京﹐在朝廷辭別﹑謁見天子時自行序班﹐不與百官同列﹐謂之"辭見班"。
1.辭官解職。
1.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并表示若秦王為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后﹐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為為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以"辭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貴﹐慷慨有氣節。
1.猶文句。
1.辭讓拒絕。
1.辭訣﹐訣別。
1.訣別。
1.推辭拒絕。
1.謂辭讓奉養之酒。
2.猶辭官。
1.指詩人。
1.因怕辛勞而推卻。
1.以年老為理由辭官。
1.指文章的內容和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