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尒”。
2.
代詞。你們;你。
1.出自《書·盤庚》凡爾眾,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爾事。
2.出自《詩·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3.出自《代陳思王京洛篇》詩寶帳三千所,為爾一朝容。
4.出自《夢溪筆談·雜志》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
5.出自《聊齋志異·小翠》此爾翁姑,奉侍宜謹。
6.出自《申屠氏》勿駭!老父為爾作主。
3.
代詞。此,這個。
1.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執未有言釋之者,此其言釋之何?公與為爾也。公與為爾奈何?公與議爾也。
2.出自《禮記·檀弓上》孔子在衛,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矣!小子識之。”子貢曰:“夫子何善爾也?”
3.出自《奏彈劉整》范喚問何意打我兒?整母子爾時便同出中庭,隔箔與范相罵。
4.
代詞。彼,那個。
1.出自《世說新語·賞譽下》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
2.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爾時心氣壯,百事謂己能。
3.出自《書信集·致姚克》未知何日南歸,爾時如我尚在滬,而又能較現在自由,當圖暢敘也。
5.
代詞。如此,這樣。
1.出自《書·康誥》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
2.出自《禮記·雜記》宦於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爾也。
3.出自《后漢書·鄧禹傳》汝乃我家出,亦敢爾邪?
4.出自《與王庠書》文章猶爾,況所謂道德者乎。
5.出自《長生殿·驚變》唉,正爾歡娛,不想忽有此變,怎生是了也!
6.出自《定復仇之是非》若曰求飲食者本為充肌肉,求匹偶者本為長子孫,則人情必不爾也。
6.
助詞。用作詞綴,猶“然”。
1.出自《論語·先進》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2.出自《文選·傅毅〈舞賦〉》翼爾悠往,暗復輟已。
3.出自《青氈帳十二韻》傍通門豁爾,內密氣溫然。
7.
助詞。用于句末。a.表限止。相當于“而已”。
1.出自《禮記·檀弓下》不以食道,用美焉爾。
2.出自《論語·鄉黨》便便言,唯謹爾。
3.出自《老學庵筆記》元佑中,稱高太皇為太母,皆謂帝之祖母爾。
4.出自《論衡·知實》今耳目聞見,與人無別;遭事睹物,與人無異,差賢一等爾,何以謂神而卓絕?
8.
助詞。用于句末。b.表肯定。相當于“呢”、“呀”。
1.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年》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明日取虞爾。
2.出自《孟子·萬章上》郁陶思君爾。
3.出自《明膽論》夫唯至明能無所惑,至膽能無所虧爾。
4.出自《擇友說》取友之道,人品為先,學問文章,其末事爾。
9.
助詞。用于句末。c.表疑問。猶乎。
1.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然則何言爾?
2.出自《公羊傳·隱公二年》何譏爾?
10.
應諾聲。猶是。參見“爾爾”。
1.出自《南史·恩倖傳·戴明寶》前廢帝嘗戲云:“顯度刻虐為百姓疾,比當除之。”左右因唱“爾”,即日宣殺焉。
2.出自《南史·蔡撙傳》帝嘗設大臣餅,撙在坐。帝頻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餅如故。帝覺其負氣,乃改喚蔡尚書,撙始放箸執笏曰:“爾。”
11.
通“薾”。花盛貌。
1.出自《詩·小雅·采薇》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2.出自《說文·草部》《詩》曰:彼薾惟何
12.
通“邇”。近。
1.出自《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
2.出自《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
3.出自《儀禮·士昏禮》贊爾黍授肺脊,皆食。
13.
通“邇”。淺近。
1.出自《荀子·天論》其說甚爾,其菑甚慘。
1.飛湍而下的急流。
1.語本《淮南子.泛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鼗,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鼗。"因以"懸鼗建鐸"指聽取臣民意見。
1.猶翻騰。
1.遠天,高空。
2.系于天。
1.遙相符合。
1.見"懸首"。
2.懸頭于梁,以防瞌睡。形容苦學。語出《太平御覽》卷六一一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又卷三六三引《漢書》,文字略異。
1.見"懸梁刺股"。
1.高峻坎坷的路。
1.瀑布,從高處下注的水流。
1.寫字時手腕懸空。
1.盼望,掛念。
1.謂高懸欲墜。
1.猶獨悟。
1.懸掛系結。
2.掛念。
1.東漢人王喬為葉縣令,數入朝,人不見其車騎。帝怪之,使人伺望,只見有雙鳧從東南飛來,俟其至,舉網捕之,但得雙舄(鞋子)而已。見《后漢書.方術傳上.王喬》◇因以"懸舄"﹑"懸履舄"稱縣令的行蹤。
1.險峻。
1.掛念,遠念。
2.想象,猜想。
1.天象。多指日月星辰。《易.系辭上》作"縣象"。
2.公布歷法。
1.處決后懸首示眾。
1.懸空瀉下。
1.掛念;擔心。
2.謂驚心。
1.提心吊膽。
1.凌空。
2.空虛,空洞。
1.遙遠貌。
2.惦念貌。
3.心情不安貌。
1.見"懸崖"。
1.見"懸崖峭壁"。
高而陡直的山崖懸崖峭壁。
1.同"懸崖峭壁"。
到了懸崖邊上勒住馬不再往前,比喻危險關頭及時醒悟回頭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
1.亦作"懸崕峭壁"。
2.陡峭的山崖。
1.比喻人至絕境,只能另作選擇,義無反顧。
2.指在緊急關頭,放下一切不管。
1.比喻形勢發展迅猛。
1.懸崖。
1.見"懸門抉目"。
2.古時城守的一種設備。
1.一種疑兵之計。
1.謂用招牌騙人,比喻名實不符。語本《晏子春秋.雜下一》"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也。"
1.懸念仰慕。
1.差異很大。
1.謂因掛念而抑郁于懷。
1.元﹑明﹑清時販賣鹽茶等,以若干斤為一引,按引課稅,其懸欠的稅稱懸引。
1.中醫病名。指水液停留于兩脅的水飲病。癥狀為一側或兩側胸腔積水,脅肋脹滿,氣短息促,咳吐疼痛。類似滲出性胸膜炎等病患。
1.遙應。
1.亦作"懸雍"。
2.小舌。
3.中醫病名。一生于會陰處,又名騎馬癰。一生于腭上,為初生小兒之癥。
4.以形容脈象。
1.見"懸癰"。
1.謂噴向空中。
1.見"懸疣附贅"。
1.比喻累贅無用之物。語本《莊子.大宗師》"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兝S福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1.上鉤的魚。
2.《后漢書.羊續傳》"府丞嘗獻其生魚,續受而懸于庭;丞后又進之,續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后以"懸魚"指為官清廉。
3.佩帶魚符或魚袋。
4.鈴柄上的魚形飾物。
5.即魚板。懸于寺院中的魚形之板,擊之以報事。
1.謂辭官家居。
2.指致仕之年。即七十歲。
1.相距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