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珠子或玉石做的耳環。
2.
名詞
太陽側面的紅色火焰狀的熾熱氣體;也指月亮兩旁的光暈。
1.
珠玉做的耳飾。也叫瑱、珰。一說為耳珰之垂珠。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
2.出自《文選·枚乘〈七發〉》九寡之珥以為約。
3.出自《城南聯句》酣歡雜弁珥,繁價流金瓊。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母脫簪珥付之去,孝廉弗聞也。
5.出自《寄小讀者》〔那女兒〕頭上、手上戴滿了簪子、耳珥、戒指、鐲子之類,說話時善能作態。
6.出自《后漢書·輿服志下》翦牦蔮,簪珥。珥,耳珰垂珠也。
2.
劍鼻。
1.出自《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球鏘鳴兮琳瑯。
2.出自《說文·金部》鐔,劍鼻也
3.
日、月兩旁的光暈。
1.出自《漢書·天文志》暈適背穴,抱珥虹霓。
2.出自《隋書·天文志下》青赤氣圓而小,在日左右為珥……月暈有兩珥。
3.出自《日月光天德賦》重輪重珥,為當代之休祥。
4.出自《清史稿·天文志十三》乾隆二十八年正月辛酉兼兩珥抱氣。
4.
插;戴。
1.出自《鹽鐵論·崇禮》南越以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以玉璞抵烏鵲。
2.出自《文選·左思〈詠史〉之二》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3.出自《新唐書·裴矩傳》諷帝悉召天下奇倡怪伎,大陳端門前,曳錦縠,珥金琲者十余萬。
4.出自《華員外改南司馬部分韻》長安冠蓋者誰子,珥玉紆朱互矜耀。
5.
通“衈”。古代祭祀殺牲取血以供釁禮之用。
1.出自《周禮·夏官·小子》掌珥于社稷,祈于五祀。
2.出自《周禮·秋官·士師》凡刏珥則奉犬牲。
3.出自《通俗編·鬼神》謂既用全牲以祭,復登其首于北牖下也。今人只用牲頭,蓋沿珥祭之制。
1.爭吵,吵鬧。
怕傷情面有意見就提,別~不說。
1.滿眼;目光所及。
2.蔽眼;遮住視線。
①難于(舊時公文套語)~照辦 ㄧ~從命。 ②〈方〉為難。
1.阻塞不通。
①妨礙做事;造成不方便;有妨礙您站遠一點兒,在這里有點兒~ㄧ家具多了安置不好倒~。②嚴重;大有關系(多用于否定式他的病不~ㄧ擦破點兒皮,不礙什么事。
1.不順手;難下手。
妨礙別人做事咱們走吧,別在這兒~的。
1.拉住。
1.險阻。
①不順眼東西亂堆在那里怪~的。②嫌有人在跟前不便人家有事,咱們在這里~,快走吧!
1.深夜。
1.同"礙手礙腳"。
1.云盛貌。
2.引申為濃盛貌。
3.樹木茂盛貌。
1.云盛貌。
2.飄拂貌﹔繚繞貌。
3.眼鏡。
1.昏暗貌。
1.猶依稀﹐不明貌。
昏暗;日月無光曖曖遠人村|星之昭昭,不如月之曖曖。
①(態度、用意)含糊;不明白態度~。②(行為)不光明;不可告人關系~。
1.昏暗不明貌。
2.繁茂貌。
1.和煦的日光。
1.聚貌。
1.謂相聚面語。
1.凸光鏡﹑眼鏡的別稱。
1.部分哈尼族人的自稱。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1.仿佛,隱約貌。
2.含蓄貌。
1.猶嗚咽。泣悲貌。
1.戰國后期齊國所鑄的一種環錢。大約在襄王擊退燕軍復國后開始鑄造。以"賹"名錢,示錢之貴重。化,通"貨"。繼賹化后,齊國還鑄賹四化﹑賹六化錢。
1.食物敗壞變味。
1.潔白光亮貌。
1.猶隱隱。
1.語言遲鈍舒緩貌。
1.亦作"霡霂"。
2.小雨。
3.汗流貌。
4.微雨飄灑貌。
5.微細貌。
1.溫和貌。
2.徐緩貌。
3.謂安于環境或習慣。
4.平正;安穩。
5.平靜,安寧。
1.即凡拉明藍。藍色染料的一種。用以染布,色澤鮮艷,但易泛紅。也指用安安藍染色的布匹。
1.猶安排,安置。
使國家安定、鞏固。
1.平安,安全。
2.安定,使平安無事。
1.安定邊境。
1.安適。
1.居住,住宿。
2.安置。
1.處在平安的環境,要經常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危險。
1.緩步徐行。
《戰國策·齊策四》安步以當車。”用緩緩的步行當作乘車。
裝注射劑用的密封的小玻璃瓶,用藥時將瓶頸的上端弄破。[英ampoule]
1.亦作"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2.謂少管事﹑少攬事可少風險﹑少麻煩。
1.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疑慮過多;過分疑心不必~ㄧ生性~。
1.見"多才多藝"。
1.謂常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輕易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