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鵞”。
2.
家禽,羽毛白色或灰色。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嘴扁而闊,頸長,尾短,腳大有蹼,食谷物、青草等。肉和卵供食用。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鄭翩愿為鸛,其御愿為鵝。
2.出自《晉書·王羲之傳》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
3.出自《春興》詩閑來垂釣常忘餌,病后慵書不換鵝。
4.出自《彷徨·祝福》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
5.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3.
古陣名。參見“鵝鸛”。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丙戌,與華氏戰于赭丘。鄭翩愿為鸛,其御愿為鵝。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火列具舉,武士星敷,鵝鸛魚麗,箕張翼舒。
3.出自《明經策問》陣為鵝鸛,戰豈捷于魚麗;詛以犬雞,信寧優于牛耳。
4.出自《李伯子畫冊序》然魚鳥鵝鸛具載陣法中。
5.出自《自廈門泛海登鼓浪嶼有感》詩番舶正連鵝鸛陣,怒濤如振鼓鼙聲。
1.審查,查核。
1.查對核實;調查核實。
(justinianus,483-565)東羅馬帝國皇帝。在位時,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意大利東哥特王國,領土擴大。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總稱《國法大全》),為羅馬法的重要典籍,對后世法律影響很大。
1.查看。
1.查清接收。多用于書信。
1.方言。謂查的價值和意義。手,詞綴。
1.形容驚慌失措的樣子。查,扎煞,張開。
1.查點。
1.見"查算"。
1.亦作"查筭"。
2.檢查核算。
1.見"查語"。
1.清查田地。特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內分配土地后進行的群眾性的清查土地﹑清查階級的運動。目的是檢查土地分配是否完全恰當。以后的土地改革運動中也進行了查田斗爭。
1.指查清土地畝數,劃分土地類別,評定土地等級,訂定土地產量,并定實常年產量的工作。是我國解放初期貫徹農業稅依率計征,達到合理負擔,以鼓勵農民積極生產的重要措施。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公布《農業稅查田定產工作實施綱要》,詳細規定了查田定產的步驟和方法。
1.即查頭鳊。
2.船頭。
1.即鳊魚。縮頭,弓背,大腹,色青,味美,以產漢水者尤著名。常用槎攔截,禁止擅捕,故稱。
1.指工頭。
1.傻氣。
1.查究追問或調查詢問。
1.經過調查或審查,沒有確實的根據或證據。常同"事出有因"連用。
1.閭巷名。
1.舊時公文用語。查清注銷。
1.上級到學校視察教學工作。
1.查問;調查。
1.審查訊問。
1.錯出不齊貌。
1.檢查驗看。
1.怪誕或不拘禮度的話。
1.檢查察看。
2.抽閱書刊﹑文件等有關部分。
1.檢查丈量。
對企業、事業、機關、團體等單位的帳目進行檢查的活動。有按特定目的和要求對部分帳目進行的檢查;也有對某一定時期的帳目進行全面的檢查。有時也用作審計工作的同義語。
1.核查。
2.舊時公文用語。要對方注意文件內容,或按照文件內容(辦事)。
1.檢查災情,賑濟災民。
2.檢查賑濟災區災民的工作情況。
1.調查證明。
1.審查追究。
1.即樝子。
1.謂不清不白的事。
1.服藥。
1.猶利誘。
1.以藥餌治病。
魚餌。
1.干木耳。
1.古代文官上朝﹐簪筆于冠側﹐以備書錄奏事之用。
1.植物名。
1.古代史官﹑諫官上朝,常插筆冠側,以便記錄,謂之"珥筆"。
2.指訴訟。
1.謂綴以珠玉之耳飾。
1.插戴貂尾『代侍中﹑中常侍于冠上插貂尾為飾◇借指皇帝之近臣。
2.指貴官顯宦。
1.謂冠上插戴鹖尾。鹖,雉類。古代天子之近衛武臣,在冠左右插雉尾,以示勇武。
1.耳環。
1.吐絲。
1.猶珥筆。彤,赤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