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碭山,用于地名在安徽。
1.
有花紋的石頭。
1.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2.
蕩漾;蕩溢。
1.出自《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3.
廣大。
1.出自《淮南子·本經》當此之時,玄玄至碭而運照。
2.出自《和王微之登高齋》蕭條中原碭無水,崛強又欲憑江淮。
4.
突;闖。
1.出自《新序·雜事二》晉文公出田,逐獸,碭入大澤,迷不知所出。
5.
見“碭極”。古樂名。
1.出自《漢書·西域傳贊》〔天子〕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6.
山名。在安徽省碭山縣東南。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上》〔高帝〕隱於芒碭山澤間。
7.
古地名。本戰國楚邑,秦置縣,隋改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碭。
1.善價;高價。
1.良民和賤民。
1.能征善戰的將領。
1.手藝精巧的工匠。
2.泛指在某方面技藝精湛的人。
1.美好的節日﹑節令。
1.指優質的金屬。
2.精良的兵器。
1.比喻人的文章或才德之美。
1.善良謹愿。
1.良會,歡聚。
1.賢良而才智杰出的人。
1.駿馬;良馬。
1.精良和粗劣。
1.精良與粗劣。
1.春秋時晉王良和秦伯樂的并稱。王良善御馬,伯樂善相馬。
1.賢能的官吏。
1.駿馬。
1.好媒人。
1.良民。
①舊時指一般的平民(區別于‘賤民’)。②舊時指安分守己的百姓。
1.指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占領區偽政權頒發的居民身份證。
1.良謀。
1.見"良謨"。
1.賢能的州郡長官。
1.天賦之能。
2.賢能。指賢良而有才能之人。
3.指賢良而有才能。
1.善于耕種的農夫。
2.占田較多的農民。
1.善良而懦弱的人。
1.好友。
1.佳偶。
2.見"良比"。
1.猶賢妻。
1.漢張良﹑陳平的并稱。二人皆劉邦的謀臣。
2.后世常用于比喻足智多謀之人。
1.未經剖取的美玉。常用以比喻未被選用的賢才。
1.優良的器具。
2.猶大器。比喻杰出的人才。
1.比喻賢者擇主而事。語本《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1.精制的皮衣。古代供君王所服。
2.《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孔穎達疏"言積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后以"良裘"喻先輩高超的技藝。
1.猶果然。確實如此。
1.吉日;好日子。
1.善良。
2.指善良的人。
1.善于經營的商人。
1.使人得到教益的好老師。
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好朋友。
1.美好的時光;吉時。
1.同"良辰吉日"。
1.同"良辰美景"。
1.忠良信實。
1.健飯;加餐。
1.優秀的史官。指能秉筆直書﹑記事信而有征者。
2.指信實之史書。
1.賢士。
2.爵名『武帝時設置,用以獎賞軍功,位第三級。參見"武功爵"。
1.好的模式。
1.高手。
1.賢能的州郡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