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婦女的耳飾。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2.出自《洛神賦》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
3.出自《郡齋獨酌》詩三千宮女側頭看,相排踏碎雙明珰。
2.
借指宦官。漢代宦官充武職者,其冠用璫和貂尾為飾,故后代用稱宦官。
1.出自《后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
2.出自《齊東野語·洪君疇》二珰之橫,三尺童子恨不嚙之。
3.出自《香祖筆記》詢之士人,乃知為故明罪惡滔天磔尸身后,逆珰魏忠賢之墓。
3.
瓦當。屋椽頭的裝飾。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華榱璧珰,輦道??矚。
4.
見“璫瑯”。象聲詞。形容器物碰擊所發出的清亮之聲。
1.出自《月蝕詩》蚩尤簸旗弄旬朔,始搥天鼓鳴珰瑯。
2.出自《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冉貴卻裝了一條雜貨擔兒,手執著一玲瓏珰瑯的東西,叫做驚閨,一路搖著,徑奔二郎神廟中來。
5.
見“璫璫”。象聲詞。金屬、玉器等物相擊的聲音。
1.出自《張靜婉采蓮曲》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馬珰珰度春陌。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珰珰地昏鐘兒打。
3.出自《趙禮讓肥》珰珰的一聲鑼響。
6.
見“瑯璫”。用鐵鏈鎖人。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下》以鐵鎖瑯當其頸,傳詣鐘官。
2.出自《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陰末赴鎖瑯當德(趙德),殺副已下七十余人。
3.出自《讀書雜志·漢書十五》瑯當上本無鎖字,乃后人誤取注文加之也。古者以鐵連環系罪人謂之瑯當。
7.
見“瑯璫”。指人帶上鐐銬。
1.出自《夷堅乙志·何村公案》白日見數人驅一囚,杻械瑯珰至階下。
2.出自《抗戰以來》他們動手,我就瑯鐺入獄。
8.
見“瑯璫”。指鈴鐸。
1.出自《大云寺贊公房》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瑯珰。
2.出自《獄中寄子由》詩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9.
見“瑯璫”。比喻鈴狀物。
1.出自《詠葡萄》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亸金瑯珰。
10.
見“瑯璫”。象聲詞。
1.出自《榮華樂》詩金蟾呀呀蘭燭香,軍裝武妓聲瑯珰。
2.出自《舟中聽大人彈琴》詩風松瀑布已清絕,更愛玉珮聲瑯珰。
11.
見“瑯璫”。猶郎當。潦倒貌。
1.出自《至揚州》詩此廟何神三十郎,問郎行客忒瑯珰。
12.
見“瑯璫”。形容累墜、拖沓,不利落。宋王君玉《雜纂續》有“瑯珰”一門,列“沒折合襟劇”、“村妓唱長詞”等七事。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是關于階級斗爭,特別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它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論證了社會主義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并提出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整個過渡時期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從而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也叫科學共產主義。
科學研究~計劃ㄧ推廣~成果 。
1.啼聲如哭的鳥,如鴟鵂。
(輕聲)哭低聲~。
1.春秋楚國伍員,因家族被楚王誅滅而奔吳,謂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包胥曰"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后伍率吳兵破楚,申包胥乞師于秦。秦王不許。申"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絶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為所感,遂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世以"哭秦庭"為請兵抒國難之典。
口頭上向人叫苦裝窮。
舊俗出殯時孝子拄的棍子,上面纏著白紙。
哭著訴說或控訴她向大伙~自己的遭遇。
1.見"哭秦庭"。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處境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1.喪禮儀節。邊哭邊頓足。
1.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太宗墓)哭訴。唐李洞逸句"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后因以"哭昭陵"為哭訴冤恨之典。
1.相傳三國吳孟宗母嗜食筍,值冬無筍,宗入竹林悲泣哀嘆,忽見有筍生出,得以供母。事見《三國志.吳志.孫晧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
1.即苦主。命案中被害人的家屬。
1.塵揚貌。
2.飛塵。
1.猶崛起。
1.建在地下的房間。
1.起伏不平。
1.窟穴。
1.洞穴。
1.謂沖土而出。
1.不平貌。
1.蒙古語。指圍起來的草場,多用于村鎮名。如馬家圐坓(在內蒙古)。也作"??efaf"。今多譯作"庫倫"。
1.隱匿之所。
1.洞空貌。
2.洞穴;巢穴。
1.在洞中隱藏。
1.地窖。
1.謂以洞穴為住所。
1.猶砽砽。勤勞貌。
1.敗家子。
1.洞穴。
1.見"窟祑子"。
1.見"窟祑子"。
1.形容行動遲緩。
1.窟窿。
1.洞;孔。
2.漏洞;破綻。
1.方言。比喻困難危險的路。
小窟窿;小孔這塊木頭上有好些蟲蛀的~。
1.窟窿。
1.洞;孔。
1.窟窿;洞。
1.地下的泉水。
1.地下室。
2.春秋鄭伯有為窟室﹐徹夜飲酒歡娛﹐后借指暢飲歡娛之所。
1.指寄托或藏身之所。
1.方言。屁股。
1.巖穴。
1.喻指心眼。
巢穴,多指盜匪盤踞的地方。
1.亦作"窟磊子"。亦作"窟儡子"。
2.即傀儡子。木偶戲。
1.物自洞中欲出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