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事情進行不順利,失敗。
2.
動詞
壓下去;降低。
1.
摧折;折斷。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內不挫。
2.出自《莊子·山木》從其強梁,隨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
3.出自《文選·班固〈西都賦〉》掎僄狡,扼猛噬,脫角挫脰,徒搏獨殺。
2.
失敗,毀損。
1.出自《管子·五輔》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
2.出自《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蝱之聲聞則挫其精。
3.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4.出自《新唐書·陸贄傳》務所難,勉所短,勞費百倍,終無成功。雖果成之,不挫則廢。
5.出自《民國通俗演義》陜西潼關民軍,始挫終勝。
3.
屈辱。
1.出自《莊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2.出自《漢書·陳湯傳》延壽、湯既未獲受祉之報,反屈捐命之功,久挫於刀筆之前,非所以勸有功厲戎士也。
4.
收;彎曲。
1.出自《文賦》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2.出自《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詩畫鼓不聞招節拍,錦靴虛想挫腰肢。
3.出自《故鄉雜記·內河小火輪》立即有五六位跳到船頭上,把身子一挫,就打算往艙里鉆。
5.
抑制。
1.出自《初學記》或拂搦以飄沉,或頓挫以抑揚。
2.出自《寓言》詩后世不務此,區區挫兼并。
3.出自《廿二史札記》削言官以立威,挫直臣以怵眾。
6.
書法用筆的一種。即用筆頓后略為提起,使筆鋒轉動,在折處或挑處用之。參見“挫鋒”。
1.出自《藝舟雙楫·跋榮郡王臨快雪內景二帖》大凡六朝相傳筆法,起處無尖鋒,亦無駐痕;收處無缺筆,亦無挫鋒,此所謂不失篆、分之遺意者。
7.
通“剉”。截;砍。
1.出自《禮記·玉藻》??……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莽欲以厭兇,使虎賁以斬馬劍挫忠。
8.
同“錯”。誤。參見“挫過”。
1.出自《掛枝兒·多心》我的挫處沒半點,你的心腸也忒煞多。
9.
同“錯”。斜錯。
1.出自《醒世姻緣傳》我合晁家挫對著門住。
1.猶面熟。
1.謂向四方祈禱,以求消除殃禍。
1.因緊張或吃力而臉上發熱。
2.形容羞慚。
1.用加彩色的糯米面捏成的各種人物像。
1.臉相;容貌。
1.頭臉不能仰起的一種病。借指形貌丑陋的人。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1.《史記.陳丞相世家》"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比喻男子徒有其表◇多以"面如冠玉"形容男子的美貌。
1.同"面如土色"。
1.見"面若死灰"。
1.臉色如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恐懼。亦形容病態。
1.謂顧及情面,板不起面孔來。
1.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1.猶面軟。
1.臉上的氣色。
2.指臉。
1.在粘土地上加沙﹐以改良土壤。
1.婦女蒙在臉上的紗◇亦泛指覆蓋在頭上的遮蓋物。
1.謂面目受損傷。
1.當面商量。
1.指墳土之上。
2.情面;面子。
3.方面。
1.當面申述。
1.第七對腦神經,分布在面部的兩側,主管面部肌肉的動作﹑淚腺和唾液腺的分泌。
1.親自審問。
1.面貌生疏。
1.亦作"面牲"。
2.用面粉制成的牛羊等祭品。
1.猶賣卜。
1.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種商業投機活動。
1.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種商業投機活動。投機者預測某種股票﹑公債﹑外幣﹑黃金或其它貨物要跌價而賣出后再買進;或預測要漲價而買進后再賣出。買賣雙方都不用現貨現款,只就進出之間的差價結算盈虧。亦用來比喻投機倒把的行為。
1.賣弄虛言空話。
1.掉唇弄舌,夸口。
2.猶賣唱。
1.宋時新年的一種民俗。謂將口吃轉移給人。參見"賣蒙懂"。
1.靠干苦活謀生。
1.宋代江浙民間風俗,立春日群兒相呼"賣困"﹑"賣春困"。以立春后,農事將興,欲人振作之意。
1.一種地方風俗。取意是把懶惰賣掉,求得來年勤快。
1.標榜自己年長或有經驗。
1.出賣勞力。
2.盡量地使出自己的力量。
1.出賣勞力。
2.盡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1.出賣鄰邦。指春秋時虞公貪賄﹑同意讓晉假道滅虢事。
1.方言。猶言打短工。
1.見"賣爐"。
1.《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后即以"賣爐"指賣酒。
1.典出三國魏曹操《遺令》"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后因以指死者臨終前對妻妾的留戀。
1.擾亂。
1.見"賣解"。
1.售出購進,交易。
1.亦作"賣懵董"。
2.猶言賣癡呆。宋時的一種民俗。
1.見"賣蒙懂"。
1.見"賣蒙懂"。
1.行賄以免罰。
1.方言。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