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折傷;挫折。
1.出自《呂氏春秋·必己》大則衰,廉則剉。
2.出自《淮南子·詮言訓》行未固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也。
3.出自《鵲橋仙·春院》紅摧綠剉,鶯愁蝶怨,滿院落花風緊。
4.出自《西游記》這廝剉吾銳氣,推出斬了。
5.出自《快心編二集》今有二位將軍到來,又添了一千軍士,便可出城廝殺,若能剉其前鋒,亦可喪敵人之膽。
2.
謂鍘切草料。
1.出自《世說新語·賢媛》侃母湛氏……剉諸薦以為馬草。
2.出自《魏書·秦王觚傳》收議害觚者高霸、程同等,皆夷五族,以大刃剉殺之。
3.出自《三國志平話》眾官亂刀剉蔣干為萬段。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明日尋汝尸剉而焚之。
3.
用銼磋磨;磨擦。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又取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
2.出自《雜興》詩握中銅匕首,粉剉楚山鐵。
3.出自《敲冰》詩只剩著浮在水面上的冰塊兒,軋軋的在我們船底下剉過。
4.
方言。屋;家。
1.出自《石田雜記》陳啟東諭學寧德,嘗作詩述閩人常談云:“……長公仔貶﹝販﹞南瓜賣,李剉門書老酒沽。”
5.
鍘切;斬剁。
1.出自《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夫斫剉養馬。
1.形容眾多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1.儀仗盛貌。
2.借為對高官貴人的美稱。
1.愁慘貌。
1.霧氣消散。
2.比喻疑團完全消除。
1.比喻深居﹐與外界隔絕。
1.霧氣聚合。
2.比喻眾多的人或事物聚合在一起。
1.廓清陰霾。喻平定叛亂﹐消除災晦。
1.霧氣。
1.語本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本形容老眼昏花◇比喻對事物看不真切。
1.指深宮之中。
1.濃密的鬣毛。亦借指馬。
1.猶言藏頭露尾﹐畏首畏尾。
1.指霧。
2.《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露霧病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柰何!"后用為因冒霜露犯寒暑而死的典故。宋文天祥《正氣歌》"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明歸有光《諭祭涂澤民文》"方茲念功,遽聞奄逝,豈以山川之險,遂犯霧露之危?"亦以為王公大臣被貶而死之典。
3.喻讒諂蔽明的人。
4.喻恩澤。
1.輕細的絲縷。
1.紛亂貌。
1.云霧渺茫處。
1.比喻消除凈盡。
1.霧。霧籠罩猶如帳幕﹐故稱。
1.見"霧霈"。
1.熱氣蒸騰貌。
1.《莊子.秋水》﹕"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后用"霧噴"指噴涌的霧氣。
2.謂霧氣噴涌。
1.細密而蓬松的毛發。
1.比喻眾多的事物迅速出現。
1.云霧﹐水蒸氣。
1.喻恩澤普降。
1.喻眾多的事物會集一處。
1.喻消失凈盡。
2.喻盛多﹑廣泛。
1.喻變化之快。
1.輕薄如霧之衣裳。
1.濃厚的云霧﹐晦暗的天色。
1.據《后漢書.張楷傳》﹐張楷字公超﹐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隱居弘農山中。其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學者隨之﹐所居成市◇人即以"霧市"喻從學弟子會集之所。
2.用以指人煙輳集之處。
3.比喻繁華的集市。
1.霧氣消散冰塊融化。比喻疑難消除盡凈。
1.漫延貌。
1.云中之路。
1.雨水。
2.霧氣。喻極易消失的事物。
1.指蛛網。
1.寒冷天﹐霧滴碰到在零度以下的樹枝等物時﹐再次凝成白色松散的冰晶﹐叫"霧淞"。通稱樹掛。
1.為霧氣所掩蔽。
1.謂為云霧所掩蔽。
1.云霧遮護。
2.引申為深藏不出。
1.《藝文類聚》卷二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游洛川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后因以"霧圖"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
1.霧氣蒸騰貌。
2.飄拂翻動貌。
1.密集。
1.口中呼出之熱氣。
2.借指女子輕柔的體態。
1.密如羅網的霧。
1.沛然四塞﹔充盛貌。
2.聚集。
1.亦作"霧紋"。
2.指鮫綃。
3.豹身上的花紋。
1.見"霧文"。
1.云霧四起。
2.比喻盛多。
1.如薄霧一樣的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