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湊”。
2.
會合;聚集。
1.出自《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為天下之大湊。
2.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逢紛〉》赴江湘之湍流兮,順波湊而下降。
3.出自《照鏡》詩萬愁生旅夜,百病湊衰年。
4.出自《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差人估計木料,裝嚴金像,合用若干工價,將家財俸資湊來買辦,擇日興工。
5.出自《黑奴恨》只要湊齊了款子,一定把你贖回來。
3.
指會聚之處。
1.出自《漢書·薛宣傳》又頻陽縣北當上郡、西河,為數郡湊,多盜賊。
4.
趨;奔赴。
1.出自《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賊至,湊公寢而弒之。
2.出自《戰國策·燕策一》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
3.出自《漢書·揚雄傳上》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
4.出自《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昔孫臏救趙,直湊大梁。
5.
挨近;靠攏。
1.出自《掛枝兒·風箏》聽著了你的風聲也,我自會湊著你的高低和近遠。
2.出自《四世同堂》冠先生早已來到,而不敢往前湊,怕有人放炸彈。
3.出自《夢珂》女太太們總喜歡幾人把頭湊在一處,悄聲的去評論隔座太太們的裝飾。
6.
碰;趕;趁。
1.出自《牡丹亭·旁疑》湊著個韶陽小道姑,年方念八,頗有風情。
2.出自《銅墻鐵壁》你快走吧,趕晌午湊眾人吃飯全在家,正好召集會。
3.出自《小二黑結婚》那時候他才十六七,原不過在冬天夜長的時候,跟著些閑人到三仙姑那里湊熱鬧。
7.
通“輳”。車輪的輻集中于轂上。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百官備同,群臣輻湊。
2.出自《北宮詞紀·粉蝶兒·題集翠樓》水如環,山如湊,四周俱有,八面交浮。
8.
通“腠”。肌肉的紋理。參見“湊理”。
1.出自《靈樞經·本藏》脾小則藏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
2.出自《題鄭大惠詩卷》詩要當醺酣活膚湊,不許雕刻妨肝脾。
1.段落。
1.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區一級的地方武裝組織。
1.謂天下。
1.即丘蓋。謂疑而不明。區,通"丘"?!盾髯樱舐浴?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楊倞注"區﹑藏物處,蓋﹑所以覆物者。凡言之可信者,如物在區皿之間,言有分限,不流溢也?!稘h書.儒林傳》'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丘,與'區'同也。"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區蓋者,古讀區若丘。注引《漢.儒林傳》'疑者丘蓋不言。'此說是也。《論語》記孔子言蓋,皆疑而未定之詞……故謂疑者曰丘蓋,以音同,借為區蓋耳。楊注非是。《漢書》注'蘇林曰丘蓋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齊俗以不知為丘。'二說皆得其意,但語未明晰耳。"一說區,即疑疑;蓋,即信信。"區蓋",謂決其不然而疑其可信。參閱劉師培《荀子補釋》﹑《荀子斠補》。
1.見"區畫"。
1.亦作"區劃"。
2.籌劃,安排。
3.區分,劃分。
1.境域;天下。
1.區域極盡處。指天涯。
表示實變量x的取值范圍。設a、b是兩個實數,且a<b,滿足a<x<b的實數x的集合記為(a,b)或]a,b[,稱為開區間;滿足a≤x≤b的實數x的集合記為[a,b],稱為閉區間。滿足a≤x<b或a<x≤b的實數x的集合,分別記為[a,b)、[a,b[或(a,b]、]a,b],稱為半開半閉區間。
1.籌劃,調度。
1.區別,界限。
1.見"區陬"。
1.鄉村。
1.分別處理。
1.衛士所居的小屋。
1.部落。
1.見"區靪"。
1.謂草木萌芽勾曲生出。
1.區分明晰。
1.謀劃。
1.宇內,天下。
1.區分判別。
1.界限。
1.分別調配。
1.品種。
1.平定宇內。
①形容數量少或不重要區區之數|區區小事。②自稱的謙詞不瞞您說,那考第一名的就是區區。③誠情摯意感君區區懷。
1.形容堵塞﹑擁擠。
1.形容鬧鬧嚷嚷。
1.平庸無能。
1.形容奔波勞碌。
1.懇摯貌。
1.猶言庸庸碌碌。
1.形容奔走辛勞。
1.房屋。
1.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稱為區時。
1.猶廨舍。官吏辦事及居住的處所。
1.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1.土地;國土。
1.匈奴語。指漢時與匈奴連界的邊塞所立的土堡哨所?!稘h書.蘇武傳》"區脫捕得云中生口。"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區脫,土室,胡兒所作以候漢者也。"一說指雙方都管轄不到的邊境地帶。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區脫猶俗之邊際,匈奴與漢連界,各謂之區脫"◇亦泛稱邊境哨所。
1.域外,遠方。
1.謂見聞狹陋。
1.宇內萬物。
1.分析。
1.諸夏之地,指華夏﹑中國。
2.指中原地區。
1.疆域,天下。
1.區分詳明。
1.古代西戎部族名。
1.即歐冶子。春秋時善于鑄劍的人。
1.猶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