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抽,拉出,連根拽(zhuài)出。
2.
動詞
奪取;攻克(據點、城池等)。
3.
動詞
吸出(毒氣等)。
4.
動詞
挑選,提升。
5.
動詞
高出;超出。
6.
動詞
向高提。
7.
動詞
(北方官話)把東西浸在涼水里使變涼。
8.
名詞
(Bá)姓。
1.
亦作“抜”。
2.
選取;提拔。
1.出自《論衡·累害》夫采石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
2.出自《人物志序》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
3.出自《送孫仲文行臺之召》詩拔英外臺選,列布皆圭璋。
4.出自《與鄭叔度書》恒人恒多,智者恒少,世而遇一人,愛賞拔於群笑之中,喜其可既耶?
5.出自《升學》她有時也噙著淚花申辯幾句,說什么十個人里頭挑一個,十幾個人里頭拔一個,太不易了。
3.
超出;突起。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圣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2.出自《文心雕龍·雜文》自《七發》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
3.出自《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4.出自《說山》噫!以廬山之高且大,拔見數百里之外,而障於是堤,非舟之近堤過甚歟。
5.出自《老殘游記》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根鋼絲拋入天際。
4.
攻取;攻伐。
1.出自《孫子·謀攻》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攻碭,三日拔之。
3.出自《征蜀聯句》日王忿違傲,有命事誅拔。
4.出自《舊唐書·郭子儀傳》二月,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師下井陘,拔常山郡,破賊於九門。
5.出自《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甲申,我師拔雅克薩。
5.
移易;動搖。
1.出自《易·乾》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2.出自《史記·樂書》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奮疾而不拔也。
3.出自《陳書·周弘正傳》但京師??紳,無不附逆,王克已為家臣,陸緬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確乎不拔。
4.出自《建天京于金陵論》猗歟休哉,非萬年不拔之基哉!
6.
脫離,擺脫。參見“拔身”。
1.出自《梁書·王亮傳》義師至新林,內外百僚皆道迎,其不能拔者,亦間路送誠款。
2.出自《為程處弼慶拜洛表》今日又拔死為生,溝壑殘骸,而得再造。
7.
拯救;解救。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此二人拔之。
2.出自《后漢書·呂布傳》與暹奉書曰:“二將軍親拔大駕,而布手殺董卓,俱立功名,當垂竹帛。”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寶元二年》奪已禽之將士,拔已陷之師徒。
4.出自《老殘游記》你想拔一個姐兒從良,總得也有個辭頭。
8.
輔助;扶持;扶植。
1.出自《廣雅·釋詁四》拔,輔也。
2.出自《貞符序》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圣王之典不立,無以抑詭類,拔正道,表核萬代。
9.
回轉;調轉。參見“拔軍”。
1.出自《江漲》詩漁人縈小楫,容易拔船頭。
2.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拔馬揮鞭而便走,陣似山崩遍野塵。
10.
撥開。
1.出自《籠鷹詞》但愿清商復為假,拔去萬累云間翔。
2.出自《辛壬之間雜詩》降幡一片匆匆出,橫海樓船拔浪來。
11.
裂開。參見“拔縫”。
1.出自《紅樓夢》我才進大門時,見小子們抬車,說:“太太的車拔了縫,拿去收拾去了。”
2.出自如:木料沒干透,做家具容易拔縫。
12.
丟棄。參見“拔城”。
1.出自《順陽歌》曾聞天寶末,胡馬西南騖。城守魯將軍,拔城從此去。
13.
分散。參見“拔摋”。
1.出自《文選·王褒〈洞簫賦〉》其仁聲……或雜遝以聚斂兮,或拔??以奮棄。
14.
舍止。
1.出自《漢書·禮樂志》神之出,排玉房,周流雜,拔蘭堂。
15.
吸出。
1.出自《農諺選》種豆肥田底,棉花拔田力。
2.出自《花城》按規矩,凍傷了的腿腳,只能用涼水慢慢“拔”,或者用酒來擦,才能逐漸提高溫度,疏通血脈,使筋骨復蘇。
3.出自如:拔毒;拔火罐。
16.
盡。
1.出自《詩·大雅·綿》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17.
疾速;突然。參見“拔來報往”、“拔起”。
1.出自《漢書·項籍傳贊》然羽非有尺寸,乘勢拔起隴畝之中。
2.出自《后漢書·齊武王??傳論》大丈夫之鼓動拔起,其志致蓋遠矣。
3.出自《集杜詩·〈魯港之遁〉序》當是時,惟豪杰拔起。
4.出自《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記》其生平宦跡事功文章著于史傳,與夫他途拔起,及以節孝言行著於邑志家乘者不載焉。
5.出自《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
6.出自《聊齋志異·阿纖》少頃,以足床來,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攜一短足幾至。拔來報往,蹀躞甚勞。
18.
箭的末端。
1.出自《詩·秦風·駟??》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19.
通“跋”。踐踏。
1.出自《詩·豳風·狼跋序》跋……字或作拔。
20.
通“茇”。參見“拔舍”。在草野息宿。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
2.出自《漢書·刑法志》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獼;冬大閱以狩,皆於農隙以講事焉。
21.
抽出;拽出。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
2.出自《〈晉紀〉總論》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
3.出自《和虞部盧四赤藤杖歌》共傳滇神出水獻,赤龍拔須血淋漓。
4.出自《聊齋志異·念秧》吳拔關探視,一少女艷裝遽入。
5.出自《擠垮它》你就是老虎,我也要拔掉你兩個牙!
22.
通“跋”。見“拔扈”。專橫。
1.出自《詩·大雅·皇矣》無然畔援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緹衣襪韐,睢盱拔扈。
3.出自《致全國姊妹們的第二封信》我們的運動是向男性拔扈壟斷的范圍內,索回我們應有的產業,當然不能令他們輕輕的雙手璧還。
23.
通“跋”。見“拔涉”。登山涉水。形容旅途艱苦。
1.出自《隸續·漢武都太守耿勛碑》身冒炎赫火星之熱,至屬縣巡行窮匱,陟降山谷,經營拔涉,草止露宿。
1.武職的官階。
1.古代將帥憑以專制軍事的符節。
2.武德。使用武力應遵循的道義準則。
3.勇武之氣節;尚武的精神。
1.軍事界。
1.猶武備。
1.武士頭巾。
1.謂恃武冒進。
1.明清時武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1.兵書。
2.宋時武試,選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七種兵書,供應武舉者研習,名《武經七書》,簡稱《武經》。
也稱《武學七書》。宋代官方頒行的中國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收錄中國古代七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有《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
中國古代兵書。北宋時期由官方編纂。共四十卷,前后集各二十卷。前集輯錄論述軍事組織、軍事制度、用兵作戰謀略、步騎訓練、軍事技術及邊防地理、山川河流等內容◇集輯錄歷代戰例及陰陽占卜等內容。
1.科舉時代,武鄉試及第者。
1.軍事器具;武器。
1.以武功為主的戲。亦以喻戰爭場面。
1.依據戰功的大小給以爵位和官職。
1.古代戰爭中,戰勝者為炫耀武功,收敵尸封土而成的高壘。
2.軍隊;武力。
1.科舉制度中的武科考試。
1.科舉時代專為考試鹽武官而設的科目。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設武舉,為武科之始。以后歷朝皆因之,但不定期舉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清代沿襲,考試科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場,又以默寫武經為內場。其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及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均與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別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參閱《文獻通考.選舉七》﹑《明史.選舉志二》。
1.見"武克"。
1.儲藏兵器的倉庫。
2.泛指藏器物的倉庫。
3.掌管兵器的官署。
4.稱譽人的學識淵博,干練多能。
1.虎牢關之簡稱。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諱,改"虎"為"武"。
1.頌揚武功的舞樂。同"文樂"相對。
1.武卒。
2.軍事力量。
3.勇力。
4.強暴的力量。
1.威武勇猛。
1.指軍職官員。
1.東漢石刻畫像。在今山東嘉祥縣武翟山(舊稱紫云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現存畫像石四十三塊,畫像石多用減地陽刻法,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畫像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孝義故事﹑列女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車馬出行﹑宴筵樂舞﹑庖廚﹑水陸攻戰﹑祥瑞災異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1.科舉時代,由武舉人而中武進士的俗稱。
1.《國語.周語下》"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韋昭注"烈,威也。言能明其文,使之昭;定其武,使之威也"◇以"武烈"謂武功。
1.舊時杭州的別稱,以武林山得名。
2.武術界。
1.見"武陵源"。
1.指避世隱居的人。
1.漢時對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其地為武陵郡,故名。
1.見"武陵源"。
1.見"武陵源"。
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北段。為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包括張家界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風景區。屬張家界市管轄。總面積360平方千米。是一處主要以砂巖峰林地貌和原始次生林為內容的自然風景區。景區內山奇水秀,千峰萬壑,森林茂密,風景佳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軍隊名號。衖,用同"鋒"。
1.古時認為從露水降落的狀態,可以推斷國人的習性喜好。如降露布散,則人尚武,謂之武露;如降露凝沉,則人尚文,謂之文露。
1.武舉及第人的名冊。
1.武師,軍隊。
1.軍事謀略。
1.傳說為夏后羿之臣。
2.古代傳說中的神名。
1.虎落。遮護城堡或營寨的竹籬。
1.濫用武力。
1.嫵媚。姿態美好可愛。
2.唐武則天的別號,為唐太宗所賜。
1.勇猛。
2.指勇猛的人。
1.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帝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岳飛的關岳廟也叫"武廟"。同"文廟"相對。
1.足跡的拇趾印。
1.威怒。
1.即虎貔。泛指猛獸,借指武士。唐人避唐太祖李虎諱改。
1.即琥珀。避唐太祖李虎諱改。
1.勇武的騎卒。
2.指漢司馬相如『景帝時相如曾為武騎常侍,因以"武騎"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