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粽子,一種食品,用竹葉或蘆葦葉將糯米或其他黏性米包入其中,裹成多角形,糯米里還要加上各種餡,包好后放入蒸籠里煮熟后食用。
1.
亦作“糉”。
2.
粽子。
1.出自《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2.出自《南史·齊竟陵文宣王子良傳》禹泣辜表仁,菲食旌約,服玩果粽,足以致誠。
3.出自《夏夜宿江驛》詩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
4.出自《過鄰家》詩端五數日間,更約同解粽。
1.謂用水車戽水。
1.亦作"轉眴"。
2.轉眼。喻時間短促。
1.死而棄尸。
1.謂棄尸于山溝水渠。
1.傳送。
2.轉交。
3.轉贈。
1.轉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轉數。各種機器的轉速通常用每分鐘的轉數來表示。
旋轉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轉動的轉數。通常用每分鐘的轉數來表示。
1.機械的傳動結構中,兩個傳動構件的轉動速度之比。也叫傳動比或速比。
1.運送谷物。
1.宋時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種。演出分為若干節,每節一詩一詞,唱時伴以舞蹈。開演前有"勾隊詞",大都用駢體文數句;表演結束后有"放隊詞",大都是七絕一首。現存"轉踏"曲詞有《調笑集句》﹑鄭僅《調笑》等。
1.中心部分能夠旋轉的舞臺。在這種舞臺上演出,能夠縮短換景的時間。
2.能轉動的平臺。
1.回轉飛騰。
1.體育術語。圍繞身體縱軸轉動的動作。
1.方言。第二天。
1.謂輾轉送帖知會。
1.改換官署。喻指遷升官職。
2.指退堂。
1.轉動頭部。《玉臺新詠.古詩》"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唐韓愈《復偶見三絕》詩"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宋梅堯臣《王祁公北園》詩"強騎瘦馬往城北,二十三年如轉頭。"后因以"轉頭"比喻時間短暫。
2.改變意念。
1.在村舍之間轉游走動。
1.把別人托給自己的事再托給另外的人。
1.擺脫。
1.見"轉舵"。
1.亦作"轉灣"。
2.拐彎兒。
3.喻曲折隱晦。
4.比喻改變想法。
1.見"轉彎抹角"。
①道路彎彎曲曲路是轉彎抹角的,但尋訪的熱情卻沒有半點消退。②走彎彎曲曲的道路兩人轉彎抹角地來到一座柴門前。③拐彎子;不直接有什么話照直說,別轉彎抹角的。
1.見"轉彎"。
1.見"轉彎抹角"。
1.《鬼谷子》篇名。今佚。
2.謂轉動圓球。
3.多用以比喻順易。
4.蜣蜋的別名。
1.把危險轉化為平安。
1.說話時喜用文言詞句。
1.接近中午。
1.買賣貨物。
1.舊時婚俗,迎接新婦入門時,須以氈席﹑褥席鋪地,新婦腳踏氈褥走進夫家,謂之"轉席"。
轉移;遷徙往來轉徙|河南旱荒,民多轉徙。
1.高等學校學生從某一系轉到另一系去學習。系,高等學校按學科所分設的教學行政單位。
1.轉眼。喻時間短促。
1.轉動弦軸。
1.轉任其他官職。
1.回旋相接。
1.推遲期限。
1.見"轉向"。
1.謂將案情呈報上級官府。
1.亦作"轉餫"。
2.運送軍糧。
1.亦作"轉鄉"。
2.謂轉身改變朝向。亦泛指改變方向。
3.改變政治立場。
1.車轍。
1.轉移﹑改變行列。
1.即澆水轉坯色。古代用來燒制抗腐蝕性強﹑堅固耐用的青磚和青瓦的技術措施。
1.轉述。
1.轉化接續。
1.須臾之間。
2.變化。
3.扭轉,挽回。
4.猶斡旋。
1.見"轉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