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告發,檢舉。
1.出自《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2.出自《文選·潘岳〈關中詩〉》當乃明實,否則證空。
2.
驗證;證實。
1.出自《楚辭·九章·惜誦》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證之不遠。
2.出自《草木子·克謹》變不虛生,宜有其證。
3.出自《邪不壓正》臘月二十四這天,早飯以后,村支部打發人來找軟英,說有事非她去證不明白。
3.
憑證;證據。
1.出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平心去私,慎用六證。
2.出自《晉書·范甯傳》時更營新廟,博求辟雍、明堂之制,甯據經傳奏上,皆有典證。
3.出自《風雪》我們不能因為千百個之中有一例外,就拿例外來做證。
4.
以之為準則。
1.出自《太玄·從》次三,人不攻之,自牽從之。測曰:人不攻之,自然證也。
5.
諫正。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
6.
佛教語。參悟,修行得道。
1.出自《為人請子弟出家表》庶菩提之因,發揮於正覺,涅槃之證,幽贊於宸階。
2.出自《書黃安二上人手冊》故釋迦成道而諸人同證妙樂,其視保守一家之人何如耶?
3.出自《淞濱瑣話·魏月波》修三生之慧業,證前世之夙因,永結浄緣,誕登道岸。
7.
病況,癥候。后多作“癥”。
1.出自《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2.出自《翰林醫痊王君墓志銘》未嘗多用藥,病雖數證,亦才下一藥,曰:“此病之本也,本除而馀病去矣。”
3.出自《老殘游記》請先生照證施治,如果好了,自當重謝。
1.身處異鄉的情懷。
1.游子的魂魄﹑精神。
1.本指旅客在旅店里吃飯。亦指代客店。
1.指因外邪侵襲而成的疾病。
①寄居的籍貫(區別于‘原籍’)。②寄居本地的外地人。
1.客中的生計。
1.寄居異鄉。
2.指在外寄宿。
1.商人。因販賣貨物而往來各地,故稱。
1.客籍將領。
2.指不隸屬于本部之將。
3.泛指書吏衙役。
1.謂客籍將軍。
1.指堂前西邊的臺階。古代禮儀,賓客皆由西階入堂,故稱西階為客階。
1.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時在途中所用的旌節。
2.猶言客蹤。
在外地居住;旅居二十歲時告別故鄉,以后一直~成都。
1.旅人的鞋。
1.從外地調來的軍隊。
1.見"客況"。
1.離鄉游子的眼淚。
1.招待賓客的禮節。
1.離鄉在外期間。
蘇聯劇本《前線》中一個慣于捕風捉影、弄虛作假的新聞記者◇被新聞界借用,泛指新聞報道中的虛假、浮夸作風。
1.供旅客投宿的處所。
1.指外鄉的路。
2.指旅途。
1.旅途中的伴侶。
旅客;客人商賈客旅云集|招呼新客旅,掃掠舊池臺。
載運旅客的輪船。
1.旅館﹑飯店﹑影劇院等表示滿員的用語。
1.異鄉游子的夢。
1.外地寄寓的居民。
2.晩清下江一帶"哥老會"的別稱。
1.賓客的問難。亦為文體名。假設客人向自己詰問而進行答辯以申述己見的一種文體。始于漢東方朔的《答客難》。事見《漢書.東方朔傳》"﹝朔上書欲求試用﹞辭數萬言,終不見用。朔因著論,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諭。"
1.客中的錢袋。喻指所帶錢財。
1.客中的思緒。
1.外地飛來的鳥。多喻旅人。
1.古代身份較婢女略高的婦女。南北朝時已有此稱謂。其社會地位和所受待遇與部曲相同,一經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1.離鄉在外人的袍子。
①對人謙讓、有禮貌~話ㄧ不~地回絕了他。②說客氣的話;做客氣的動作您坐,別~ㄧ他~了一番,把禮物收下了。
1.客中所用的被褥。
1.指旅途中的休息和睡眠。
1.客旅的情懷。
①被邀請受招待的人;為了交際或事務的目的來探訪的人(跟‘主人’相對)。②旅客。③客商。
1.客人的容貌顏色。
1.游方僧。
1.謂行旅的衣服。
1.供旅客投宿的處所。
2.在外地居住。猶言寄居,客居。
1.指身居異鄉的人。
1.古代官署名。
2.外省。
1.南朝齊武帝時宮中一般人的飲食。
2.寄食。
1.外來的使者。
1.會見客人的房間。
1.在外地講授。
1.由外地軍隊駐守。亦指駐守在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