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浸濕。
2.
動詞
因為接觸而被東西附著上。
3.
動詞
稍微碰上或挨上。
4.
動詞
因發生關系而得到(好處)。
5.
形容詞
〈方〉行;好;可以。
6.
名詞
(Zhān)姓。
1.
浸潤;浸濕。
1.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
2.出自《雜詩》纖云時彷髴,渥露沾我裳。
3.出自《歸國遙》詞閑倚博山長嘆,淚流沾皓腕。
4.出自《城中·在民間》他們十有九個滿面沾著汗,衣衫也粘貼著皮膚。
2.
受益,沾光。
1.出自《九成宮》詩荔枝盧橘沾恩幸,鸞鵲天書濕紫泥。
2.出自《南柯記·侍獵》有分例,大賞犒。毛赤剝,肉生燒。沾老小,祭槍刀。
3.出自《四世同堂》你有事的時候,一家老小誰也沒沾過你一個銅板兒的好處!
3.
熏陶;感化。
1.出自《后漢書·王暢傳》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風流。
2.出自《洛陽伽藍記·景寧寺》禮樂所不沾,憲章弗能革。
4.
稍微接觸或挨上。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們既然沾了手,萬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弄他個水落石出才好。
2.出自《海燕》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蕩漾了開去。
5.
因接觸而附著。
1.出自《東方》郭祥的母親正在家里給兒子包餃子,被大亂不容分說一路拖了來,還沾著兩手面。
2.出自《銅墻鐵壁》銀鳳用手理著披散的短發,拍打著沾在衣襟上的麥根柴禾。
6.
自矜貌。參見“沾沾”、“沾沾自喜”。
1.出自《新唐書·黎干傳》﹝黎干﹞自負其辯,沾沾喜議論。
2.出自《答司馬楊二山書》此尤見公之襟度恢闊,非世之沾沾有己者可比也。
3.出自《次韻酬宮恕堂》把君詩卷聊過日,眾中夸示欣沾沾。
4.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
5.出自《漢書·竇嬰傳》魏其沾沾自喜耳。
6.出自《王珪確論如何論》吾之所長既已暴白於天下,而猶眷眷於同列之公論,固非沾沾自喜之為也。
7.出自《代議然否論》庸下者且沾沾規日本,不悟彼之去封建近,而我之去封建遠。
8.出自《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先生﹞為師之道無乎不備,而某能不沾沾自喜乎?
9.出自《藝海拾貝·惠能和尚的偈語》有些人,喜歡聽贊揚無度的話,陶醉在那些話里面沾沾自喜。
7.
拘執。參見“沾沾”、“沾滯”。
1.出自《三國演義》何今日猶沾沾以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
2.出自《太恨生傳》且天下豈少良女子,而獨沾沾於是耶?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而我復麻木罔覺,挾無量巨資,不知所用,惟沾沾于微利以自賊。
4.出自《馬虞卿制義序》無子書之雕繪,注疏之沾滯,大家之蔓延,時務之刻核。
5.出自《豆棚閑話·陳齋長論地談天》四大皆空,陽神不滅。佛老之論,總無沾滯。
6.出自《與人論樸學報書》若守此不進,而欲發明舊籍,則沾滯而鮮通。
7.出自《文藝論集·〈論詩三札〉之二》只是我看你不免還有沾滯的地方。
8.
方言。行。可以。
1.出自秧歌劇《秦洛正》這回該我說話啦,不沾!再也不能聽你的啦!
9.
水名。源出山西省壺關縣東南,東流至河南省湯陰縣西南入淇水。見《漢書·地理志上》。
1.出自《說文?水部》沾,水。出壺關,東入淇。
10.
引申為有某種關系。
1.出自《征塵》我們是鄉親,還沾著點親戚。
2.出自《田野里的追逐》老漢硬朗朗的笑著說:“咱們幾輩子都跟地沾上了。”
11.
方言。行。能干。
1.出自《白求恩大夫》這些年青小伙子,著實的勇敢,給咱們這地面打鬼子,可沾哩!
1.猶淑人。善人。
2.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1.猶濟世。
1.清凈。
2.美好。
3.水深貌。
1.猶善惡。
1.清婉;善良和婉。
1.善于審判。
2.美名。
1.善良賢惠。亦指善良賢惠的人。
1.猶祥瑞。
1.賢淑孝順。
1.美好的品行。
1.美好的秉性。
1.指對女子的教育。
1.和善文雅。
1.女官名。晉武帝置。宋﹑齊﹑梁﹑陳各朝因之。而后或置或否。
1.美德。
1.謂特別美善。
1.謂香氣濃郁。
1.美好的聲譽。
1.美好的女子。
2.女官名。三國魏文帝置。六朝為九嬪之一,位比九卿。
1.貞靜賢慧。亦指貞靜賢慧之女。
1.美好而堅貞。
1.美善真實。
1.猶祥瑞。
1.美好的資質。指體貌美。
2.美好的資質。指美善的品質。
1.美好顯著。
1.優美的體態;美好的姿容。
1.豆和豆葉。泛指粗劣的雜糧。
1.小草。喻小人。
1.豆與麥。
2.比喻極易識別的事物。
1.豆腐。
1.豆與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語出《禮記.檀弓下》"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輩對長輩的供養。
1.亦作"痚闇"。
2.淺薄愚昧。
1.粗疏傲慢。
1.稀疏破敝。
1.稀疏地布列。
1.亦作"痚暴"。
2.猶粗暴。亦指粗暴的人。
1.古代柄上刻有飾紋的匙類食具。
1.疏通開浚。
1.亦作"痚薄"。
2.疏遠淡薄。
3.粗糙簡單的飯食。
4.稀薄。
5.薄弱。
1.搜捕。疏﹐通"搜"。
1.亦作"疏不間親"。亦作"疏不閑親"。
2.謂關系疏遠者不介入關系親近者之間的事。
1.謂對于儒家經典的疏通闡發不突破原注的界說。
1.亦作"疏不閑親"。
2.見"疏不間親"。
1.素布;粗布。
1.舊時僧道募捐的冊子。
1.亦作"?材"。
2.猶蔬果。疏﹐通"蔬"。
3.閑散的人才。
1.亦作"疏財尚氣"。同"疏財重義"。
1.亦作"疏財仗義"。
2.輕視錢財而講求義氣。多指用錢助人﹐扶危濟困。
1.亦作"疏財重義"。
2.輕錢財而重義氣。
1.亦作"?草"。
2.奏章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