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指“蚱蜢”。昆蟲,像蝗蟲,身體綠色或褐色,觸角短,不能遠飛,吃稻葉等。
1.
見“蚱蟬”。蟬的一種。體大,色黑,有光澤,翅透明,鳴聲直而長。
1.出自《本草綱目·蟲三·蚱蟬》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蚱蟬也。又曰蝒,曰馬蜩。《豳》詩“五月鳴蜩”者是也。
2.
見“蚱蜢”。蝗屬農(nóng)業(yè)害蟲。形似蝗而略小,頭呈三角形,善跳躍,常生活在田隴間,吃食稻葉。
1.出自《題山莊草蟲扇》詩風(fēng)生蚱蜢怒須頭,紈扇團圓璧月流。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這一打開,里面跳出了無數(shù)的蚱蜢來。
3.出自《沉船》沿山小徑,全是犖確碎石與叢生的青莎,有許多灰黑點的蚱蜢跳來跳去,因為天旱,這些小動物便日加繁殖。
3.
見“蚱蜢”。船名。極其小而靈便。
1.出自《桃花庵與祝允明黃云沈周同賦》詩寄情聊蚱蜢,隨手奏觥船。
2.出自《岸上水牯》詩平灘無蚱蜢,煙火足黃昏。
3.出自《桐江阻漲》詩軨箵暮集喧如市,蚱蜢朝吹亂若云。
4.
海蜇。水母之一種。
1.出自《北戶錄·水母》水母兼名苑云,一名蚱,一名石鏡,南人治而食之,云性熱偏療河魚疾也。
2.出自《集韻·去祃》鲊,海魚名,或作蚱。
1.謂居處于卑濕的地方。
1.多余的辭藻。
1.延升。
1.猶蕃衍。
1.謂擴大封域。
1.謂廣建功業(yè)。
1.猶廣輯。廣泛搜羅﹑編輯。
1.古代九種祭祀名之一。
1.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句子。
1.歡樂貌。
1.謂雨水滿溢。
1.綿延不絕貌。
1.謂文字枝蔓。
1.即篋衍。盛物竹器。
1.綿延吉慶。常用作祝頌之詞。
2.古代宮殿名。
又稱繞射”。波在傳播過程中能繞過障礙物或孔隙的邊緣發(fā)生展衍的現(xiàn)象。是波動的一個重要特性。其產(chǎn)生條件是障礙物或孔隙的尺寸小于波長或能與波長相比擬。
1.蕃衍生息。
2.一種較簡單的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置換而生成較復(fù)雜的化合物。
1.謂文字從聲音上演變。
1.孔子后代的封號『稱褒成侯,魏稱宗圣,晉稱奉圣,北魏稱崇圣,北齊稱恭王,均為侯爵。北周及隋封鄒國公。唐初封褒圣侯。開元中,追謚孔子為文宣王,稱其后裔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后裔不宜用祖謚為號,改封衍圣公◇相沿不改,到1935年,才廢止不用。參閱《宋史.禮志二二》。
1.擴大食邑。
2.廣大的食邑。
1.《易.系辭上》"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因以"衍數(shù)"指五十。
2.推算數(shù)字。
1.演述講說。
1.綿延,繼續(xù)。
1.推算過失。
1.見"衍忒"。
1.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字或句子。
1.平坦肥美的土地。
2.泛指平原。
3.土地平坦肥美。
4.引申為富饒。
1.增衍和訛誤。
1.猶演習(xí)。
1.猶增補。古代數(shù)學(xué)中的一種解證方法。如在正方形的每邊上,增補一個弓形,使成圓形,以求圓的直徑。
1.謂文字從形體上演變。
1.行貌。
2.猶徐徐,舒緩貌。
3.雍容大度貌。
4.盛貌;多貌。
1.漂游蕩漾。
1.廣平。
1.繁衍延續(xù)。
1.推演意義。
1.推演引申。
2.演變繼續(xù)。
1.逸樂。
1.水滿溢。
2.多馀;剩余。
3.引申為延伸,擴展。
1.即蚯蚓。俗名"曲蟮"。
1.富饒。
1.低洼潮濕。
1.廣博深厚。
1.延流;旁流。
1.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字。
1.有伏有立。
1.見"偃伯"。
1.猶停止。
1.休兵,停戰(zhàn)。
1.同"偃武修文"。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