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儧”。
2.
匯聚;積聚。
1.出自《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莫不浸仁沐義
2.出自《王粲登樓》只落得一天怨氣心中攢,空教我趨前退后兩三番。
3.出自《山坡羊·冬日寫懷》曲攢家私,寵花枝,黃金壯起荒淫志。
3.
通“趲”。加快,趕快。
1.出自《白發》詩白發近年見,十中三兩莖。半因愁攢出,多為病添成。
2.出自《金瓶梅詞話》西門慶道:“……我如今先拿十兩銀子,替他打半副頭面簪镮之類。”月娘道:“上緊攢做去正好。”
3.出自《札蘇藩司攢修寶山海塘工程并查報各項款數》邇來天氣晴霽,亟應乘時攢修完固,以資捍御,未便稍事延誤。
1.鳥聲紛雜貌。
1.撩撥;撩惹。
1.即六祝六號。
1.猶明白。
2.猶顯著;昭著。
1.猶陷入,遭難。
1.落筆;下筆。
1.沾邊。
1.鞭打;用鞭子趕。
2.猶言著手進行,開始做。
3.常用以勉人努力進取。
1.猶言當機立斷;見機行事。
1.北周韓果的綽號。
1.猶處處,到處。
1.朝廷內按官職大小設置的固定的朝位。著,通"佇"。
1.下棋的著數。
2.武術的動作。
1.穿紅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顏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級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常以"著緋"指當了中級官員。
1.見"著稿"。
1.亦作"著槁"。
2.起草;打草稿。
1.規定的格式。
1.著名;著稱。
1.長出花蕾或花朵。
1.著急;慌張。
1.冒火;失火。
1.可燃物質開始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
可燃物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如白磷的著火點是40°c,在和空氣接觸下到達40°c即可燃燒。故化學實驗室所需的少量白磷,通常把它保存在水中。
1.猶言留有痕跡。多用以比喻藝術作品有斧鑿之跡而不自然,沒有達到渾然一體的境地。
1.猶居積。積蓄財物。著,通"貯"。
1.謂有顯著的功績。
1.著急。
1.焦躁不安。
2.趕緊。
1.記姓名于宮門的門籍『制,門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宮。
2.記名于某學者門下為弟子。亦泛指弟子。
3.登記在戶籍上。
4.引申為有名。
1.親近;貼心。
1.置足,猶言親臨其地。
2.指落腳;涉足。
3.確實的,可靠的。
1.以高尚的節操著稱。
2.謂顯其節操。
1.緊要;重要。
2.抓緊;趕緊。
3.猶焦急。
4.著意;留意。
1.著力;使勁。
1.受驚;吃驚。
1.懼怕。
1.猶著呢。
致力;盡力著力于普及教育工作|汝為誰著力?
1.見"著涼"。
1.命令;責成。
1.指(飛機等)從空中到達陸地。
飛機起飛和降落時用以照明跑道的燈光。一般安裝在飛機前部或機翼前緣。
1.記錄;記載。
2.特指將書名列入目錄。
3.指列名于私人講學的經師門下,即所謂著錄弟子。此風盛行于漢代。
4.猶著作;撰寫。
1.穿綠色的官服。唐代六品﹑七品官服綠。
①下落至今尚無著落。②指定人負責辦理此事著落開封府辦理。③指最終的去向必須給密信和文稿找個可靠的著落|二閨女有著落了,找到個好婆家。④指可靠的依據或來源錢糧尚無著落。
1.著慌;著急。
1.對人或事物產生難以舍棄的愛好。
1.顯明。
1.捉摸。
2.撩撥;沾惹。
1.比喻迷戀某種事物到了幾乎失去理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