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積聚;蓄藏。
1.出自《左傳·昭公十年》蘊利生孽。
2.出自《后漢書·宦者傳·周榮》蘊櫝古今,博物多聞。
3.出自《壯游》詩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4.出自《郁離子·天地之盜》上罔下則不親,下罔上則不孫。不孫不親,亂之蘊也。
2.
深奧的涵義。
1.出自《頭陀寺碑文》不可以學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盤之蘊也。
2.出自《元史紀事本末·諸儒出處學問之概》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詞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七·李坤》學《易》者,率莫測其蘊也。
3.
指才能;才智。
1.出自《鶴林玉露》若伊、呂、管、葛者,世亦豈盡無也哉,特莫能識其人,無繇試其蘊耳。
2.出自《仰山脞錄·鄒立齋》予以安車,以優其體……置之左右,以展其蘊。
4.
通“緼”。亂麻,可束以燃火。
1.出自《韓詩外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
5.
通“煴”。微火;無焰的火。
1.出自《漢書窺管》《說文》十篇上《火部》云:“熨,郁煙也。”蘊乃借字。
6.
佛教語。意為蔭覆。也譯作“陰”。佛經以色、受、想、行、識為“五藴”。參見“五藴”。
1.出自《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出自《壇經·機緣品》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
3.出自《答子由頌》五蘊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盡圓融。
4.出自《琵琶記·寺中遺像》人人在十洲三島,個個凈五蘊六根。
1.多眼屎的眼睛。
1.見"笞搒"。
1.拷打。
1.打罵。
1.見"笞棰"。
1.見"笞棰"。
1.搏擊。
1.猶笞責。
1.拷打責罰。
1.施行笞刑的法規。
1.比喻拷打善良無辜的人。
1.拷打而使屈服。
2.指用鞭打來駕馭牲畜。
1.北齊劉晝《新論.傷讒》"昔直不疑未嘗有兄﹐而讒者謂之盜嫂﹐第五倫三娶孤女﹐而世人謂笞婦翁。如此者皆聽虛而責響﹐視空而索影﹐悖情而倒理﹐誣罔之甚也。"后因以"笞婦翁"為無故受人誣陷中傷的典故。
1.打罵。
1.拷打。
1.猶笞辱。
1.用刑決獄。
1.笞刑與髡刑。亦泛指刑罰。
1.拷打殺戮。
1.拷打。
1.亦作"笞榜"。
2.拷打。
1.見"笞撲"。
1.拷打斥責。
1.拷打而使受辱。
1.謂拷打致死。
1.拷打。
1.古代的一種刑罰。用荊條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
1.拷打責罰。
1.指古代的笞刑與杖刑。
1.應受笞刑的罪行。
1.見"嗤之以鼻"。
1.譏笑鄙視。
1.嘲笑貌。
2.敦厚貌。
3.喧擾貌;惑亂貌。
1.嗤笑貶斥。
1.嘲罵。
1.譏笑指摘;嘲笑挑剔。
1.譏諷責怪。
1.方言。即紅角鸮。也稱夜貓子。其性晝伏夜出,主食昆蟲。啼聲響亮,在繁殖期中常徹夜不休。民間視為不祥之兆。
1.譏笑詆毀。
1.譏笑嘲弄。
1.象聲詞。
1.猶疵飇。
1.象聲詞。形容快速活動時的聲音。
1.譏笑責備。
1.產業工人的職業病。如苯中毒﹑瀝青中毒﹑鉛中毒﹑鉻中毒﹑硅肺等,主要由安全衛生條件不良引起。
也稱工業配置”。指工業各部門、企業在全國或特定地區范圍內的設置和組合狀況。工業布局的原則一般有使工業接近原料、燃料供應基地;使工業接近消費地區;加快落后地區的發展;揚長避短,發揮本地區的優勢∠理的工業布局,對于充分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不合理運輸,促進各地區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1.工業企業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符合于原定生產目的和用途的生產成果。按生產活動成果的形式,可分為物質產品和工業性作業。在物質產品中,按其完成程度,又可分為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
主要由于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城市。這類城市工業職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業用電、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工業城市又可分為汽車工業城市、森林工業城市、鋼鐵工業城市等。
閉路電視之一。只在特定范圍內傳送圖像信息的電視。一般指廣播電視以外的各種電視系統。在工業中常用作實時監視、數據傳輸、信息記錄、測量記錄等。
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