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包含;蓄積。
2.
名詞
(Yùn)姓。
3.
名詞
〈文〉事理的深奧之處;深奧的含義。
1.
“蘊”的新字形。
2.
深奧的涵義。
1.出自《頭陀寺碑文》不可以學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盤之蘊也。
2.出自《元史紀事本末·諸儒出處學問之概》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詞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七·李坤》學《易》者,率莫測其蘊也。
3.
指才能;才智。
1.出自《鶴林玉露》若伊、呂、管、葛者,世亦豈盡無也哉,特莫能識其人,無繇試其蘊耳。
2.出自《仰山脞錄·鄒立齋》予以安車,以優其體……置之左右,以展其蘊。
4.
通“緼”。亂麻,可束以燃火。
1.出自《韓詩外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
5.
通“煴”。微火;無焰的火。
1.出自《漢書窺管》《說文》十篇上《火部》云:“煴,郁煙也。”蘊乃借字。
6.
佛教語。意為蔭覆。也譯作“陰”。佛經以色、受、想、行、識為“五藴”。參見“五藴”。
1.出自《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出自《壇經·機緣品》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
3.出自《答子由頌》五蘊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盡圓融。
4.出自《琵琶記·寺中遺像》人人在十洲三島,個個浄五蘊六根。
7.
積聚;蓄藏。
1.出自《后漢書·宦者傳·周榮》蘊櫝古今,博物多聞。
2.出自《壯游》詩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3.出自《郁離子·天地之盜》上罔下則不親,下罔上則不孫。不孫不親,亂之蘊也。
4.出自《左傳·昭公十年》蘊利生孽。
1.唐高僧明瓚的別號。
1.懶得,不想。
①懶惰。②沒興趣;不愿意(做某件事)身體不好,話也~說了。
1.疏懶愚鈍。
1.猶消磨。
不愛勞動和工作;不勤快這人太~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愿意干。
1.猶懶散。
1.民間傳說中魚名。一說為鯢魚之別名。
1.睡草的別稱。
懶惰的人。
猴的一種,比家貓略小,頭圓,耳小,眼大而圓,四肢粗短,白天在樹上睡覺,夜間活動。
1.即懶架。
1.即曲幾。
1.疲倦。
1.猶困倦。
1.沒精打彩。
1.沒精打采貌。
1.方言。花卷一類的面食。
1.舊稱打牲口的粗短皮鞭。
1.猶懶散。
1.疲倦虛弱。
1.韭的別名。
1.猶言懶洋洋。
1.亦作"懶妥妥"。
2.精神不振貌。
1.見"懶拖拖"。
1.見"懶惰"。
1.逃學。
(~的)沒精打采的樣子。
1.謂無意于世事。
2.不想,不愿意。
1.指三國魏嵇康。嵇康曾任中散大夫,與山濤皆名列竹林七賢。山濤官選曹郎,舉嵇康自代。嵇答書拒絕,說自己性格疏懶,頭面常一個月或十五天不洗,起床很遲,身上都是虱子;放縱日久,不合禮法的事很多,等等。見《晉書.嵇康傳》﹑《文選.嵇康》◇用為疏懶不耐官事的典故。
1.疏懶笨拙。
1.猶腐爛。
1.猶斑爛。燦爛多彩。
1.稱妙舌或利舌。
1.舊時稱打上很多硬印的銀元。
1.比喻呆坐一地,忘時廢事。
1.光芒閃耀。
1.謂光彩奪目,美不勝收。
1.損傷胃腸;使胃腸潰爛。
2.借指酒。
1.鉤吻的別名。
1.一種烈性的酒。
1.方言。牛瘟。
1.痘瘡潰爛。
1.形容十分狼狽窘迫的情狀。
1.猶煥發。
1.加水較多而煮成的又軟又爛的飯。
1.同"爛柯"。
1.猶破碎。
1.見"爛汗"。
1.光輝燦爛貌。